推動中國環境治理,為什麼需要企業家精神?
導語
如何用商業的方式有效投資環保公益,一直是以阿拉善SEE為代表的一批有戰略眼光的中國企業家所關注的焦點議題。歷經10餘年的實踐與探索,阿拉善SEE逐漸建立起企業家參與環保的新模式,在中國的公益界獨樹一幟。而這一模式的成效如何,未來將如何演進,也是激勵從業者不斷反思和構想的核心議題。
在2020年5月22日舉行的亞洲公益創投網絡在線論壇上,阿拉善SEE基金會向與會的社會影響力投資人、社會企業和社會組織代表分享了經驗與思考,以期推動行業間的借鑑與啓發。現將講話原文整理轉發,希望與更多關心中國環保公益事業的有志之士探討。
以企業家精神推動中國環境治理
張博文
阿拉善SEE基金會是中國一批有社會責任感的民營企業家成立的公募基金會。自2008年成立以來,阿拉善SEE基金會已發展為中國本土規模最大的環保公益資助平台之一,目前年公益支出金額達到1.7億人民幣。今天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很高興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對中國生態與環境保護行業發展的一些基本認知!
生態與環境作為公共物品,靠市場機制往往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政府部門才是最有力量、最有資格來主導生態與環境保護的主體。而且生態環境問題往往具有全球性影響,所以不僅在國家層面,乃至在國際層面,一個良好的治理,一個多方參與、透明、平等、法治和有執行力的治理,是有效回應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基礎。
圍繞本論壇“行業建設”的主題,我的討論將反思阿拉善SEE的行業定位,並放眼於中國的體制背景,遵從當前的中國環保公益事業的發展條件與現實,重點提出在現階段,我認為的比較重要的一些行業發展方向。其中以鼓勵環保從業者培育企業家精神、積極參與政策實踐這兩個主要觀點進行闡述。
各位對阿拉善SEE基金會在中國的環境治理體系中所處的位置的理解,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對這兩個觀點的判斷。因此,首先想讓各位明白,這兩個觀點所基於的現實背景和出處。
阿拉善SEE的歷史發展和現狀,使她處於中國環保公益行業的一個獨特的生態位上。在當前的中國很難找到能與之比肩和類似的其他機構,因此它有着不易替代的作用。
阿拉善SEE的獨特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阿拉善SEE基金會是為數不多的環保資助者之一。阿拉善SEE在過去10多年中,資助了將近700個環保NGO、志願團體和科研機構,佔據中國環保公益行業的“半壁江山”。
二、阿拉善SEE協會作為基金會的唯一發起方,匯聚了全國各地的900多名企業家會員,目前成立了28個項目中心,帶動了一批企業家參與到環保公益事業中來。
三、阿拉善SEE基金會所應對的環境問題和方案,是與時俱進的,是逐漸深化和擴展的。從初期的關注內蒙古地區的荒漠化防治,到全國範圍內的工業污染防治,到生態系統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再到目前全球熱議的氣候變化、海洋保護等議題,我們均有立項和試點項目。因此,我們是環保公益行業中比較關注宏觀議題的機構之一,我們的發展緊跟政府和國際社會關注的環境問題及其治理的發展趨勢。
四、阿拉善SEE基金會是公募的籌款平台,負有艱鉅的任務來引導社會資金對環保事業的投入。過去五年,阿拉善SEE基金會向社會募集了7.89億人民幣用於開展各類環保公益項目和活動。同全國有影響力的教育和扶貧機構相比,我們的資金規模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例如,中國扶貧基金會僅2019年接受捐贈8.81億元,比我們5年的收入總和還多。我們對社會和公眾的環保教育和倡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通過以上的四個特點會發現,阿拉善SEE基金會在環保公益行業中的作用就像一個“集成器”,一個在網絡中連接多台電腦的中央設備。這裏連接的既有像政府部門這樣的大型“服務器”,又有各種類型的“客户端”,比如企業、NGO、公眾、媒體等等。所以阿拉善SEE基金會是一個資源的匯聚點。
而在這個匯聚點上,在2020年的今天,作為在這個機構工作和服務10年左右的從業者,我們關注的問題是什麼呢?以我個人為例,項目的管理能力、機構的傳播能力、如何與合作伙伴溝通、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做好項目評估等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不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這並不意味這些問題都已經完滿解決,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只不過,有一些根本又重要的問題在我們之前的考量中缺失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於是我想將這些方面引出來,呼籲大家重視,鼓勵大家探索。這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如何有效治理環境議題,這需要全行業的反思。而從社會組織的角度,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要引入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並做好與國內外政策實踐的對接。
中國的環保公益行業存在問題,容易以資金為導向,資金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而能不能做到對這個社會環境問題有深刻的認識,項目方案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能不能幫助政府一道推動這個問題呢?不一定。而且大部分甚至還做得不如政府,可能有一少部分或者一個事件上比政府做的好一點。這樣就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上。這樣的話,如果沒有創業精神,老是甘於現狀,就不行。這就需要企業家精神。他在哪些方面能體現出來?它既不同於政府的方式,又不同於NGO的思路。企業家要達到某個結果,他要努力地鑽營,要努力培養自己,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佔領市場,被市場認可,從而活下來。所以,企業家精神,就需要努力鑽研,經過重重檢驗,存活並壯大。而公益機構的情況是,能拿到錢才能活下來,再考慮錢如何高效使用。就像高等教育制度,在入學選拔階段(類比項目選拔階段)是有一定競爭的,畢竟用於環保的資金和資源非常有限。但是入學後的檢驗、督導和畢業(類比項目執行階段)就沒那麼嚴格了。這不利於我們行業的長遠發展。
在缺少外部競爭壓力的環境下,一個企業家的精神和動力就顯得十分難能可貴。我們目前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體現在阿拉善SEE公益環保行業建設項目的方案設計上——勁草同行項目,我們通過企業家捐贈人與我們資助的NGO配對,為NGO提供諮詢建議和導師式的能力建設,即是輔助,又是督促。以這種方式,培育環保公益行業的“領頭羊”機構,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這是企業家通過資金捐助參與環境治理之外的又一方式。在2019年一年,勁草同行項目中,有146個企業家為主的導師們提供了2500餘個小時的諮詢輔導。此外,我們還為每個NGO提供3年30萬元的非限定資助。
▲2019年勁草年會
作為一個資源的匯聚者和整合者,阿拉善SEE基金會有責任向來自私營部門的捐贈人、慈善家做知識分享,輔助他們作出準確的項目資助決策。而我們依靠的是機構的公信力和我們的見解,來引導環保公益事業的發展。如果我們沒有知識,我們彙集來的資金沒有用好,就是浪費一定的資源。
阿拉善SEE基金會的競爭力在哪裏?我們無法做到像政府那麼專業,他們對全國的生態與環境狀況都瞭解,在所有的環境議題上都在討論、交流,都在試驗、推進。而我們只有非常有限的公益資金,有時候對政策研究不透徹,既不瞭解政府在講什麼,也講不出比政府高明的地方來,對整個環境問題信息掌握的還不夠。
所以我們社會組織要對環境問題有一個宏觀研究,需要學習國內國際政策,需要有智慧的人士、智庫來幫助研究。而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要嚴謹很多、研究很多,對利益的分配和權衡持謹慎態度。在中國,NGO應該在研究和討論的基礎上,給政府提供好的實踐經驗、新的思路,與政府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法無授權不可為”,一個新的環境政策出台之前,政府囿於現有政策機制,一些先鋒性、尚需摸索的環保工作,可以由NGO來做試點探索,來做前期的研究。例如,我們在三江源地區支持北京大學的科研團隊開展生態管護員的培訓,可以為國家公園相應機制的建立提供經驗借鑑。再例如,由桃花源基金會、阿拉善SEE等機構發起成立的社會公益保護地聯盟,為社會組織參與自然保護地建設積累了一些最佳實踐案例。
▲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於2017年成立
目前中國的環境智庫,大多集中在政府下屬的事業單位中。這些機構的優勢是,對政府政策思路抓得緊、很熟悉,我們需要與他們合作。而大部分草根NGO的政策倡導能力還需要學習和提升。所以我們要推動這個行業的進步,需要推動政府、企業、NGO、智庫、科研機構、公眾相互之間配合、協同起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各自的不足,從而為整個社會參與環境治理創造空間。
以上就是我根據本次會議主題以及結合我們阿拉善SEE的實踐,加強中國環境治理的主要觀點,歡迎各位的問題和反饋,謝謝傾聽。
張博文,阿拉善SEE基金會副秘書長,分管機構的戰略規劃、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