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的悲劇,源自父子君臣不相知

一部《琅琊榜》,多少英雄冢,多少觀眾淚。

作為大梁最為精鋭的部隊,林燮率領7萬赤焰軍與大渝20萬大軍浴血奮戰三天三夜,幾乎盡殲敵軍,以少勝多。鏖戰獲勝的赤焰軍亦疲憊不堪,於梅嶺休整,等待援軍。不曾想,等來的“援軍”卻以“謀逆”罪名向毫無防備的赤焰軍舉起了屠刀,7萬大梁精鋭將士沒能為國捐軀死在敵軍手中,卻血染梅嶺喪命於本國將士刀下。

而在京城,德才兼備深得民心的皇長子祁王被誣陷謀反並賜死,祁王母妃自盡。至此,從祁王府到赤焰軍,冤沉大海。

都説“最是無情帝王家”,梁帝多疑、猜忌,容不下功高震主的林燮與赤焰軍,即便林燮對自己有救命之恩輔佐之誼;容不下與自己政見不同的祁王,即便祁王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皇長子。

但祁王被賜死前説的八個字,才真正道破了這樁冤案的根本之癥結:“子不知父,父不知子”。“不相知”,才是問題的關鍵。

一、“不相知”,會有怎樣的影響?

祁王或許知道父皇的多疑,卻不知父皇的狠絕。

祁王與父政見不同,採取的不是委婉勸諫,而是耿直率性,直抒胸臆,讓注重權勢的梁帝心生不滿;祁王德才兼備,為一代賢王,深得民心,卻忽略了收斂鋒芒,示弱父皇,讓對皇位近乎偏執的梁帝心生忌憚,恐其篡位。

梁帝只知祁王有治國之大才,在羣臣與百姓心中極具威望,又與掌握兵權的林燮交好,具有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的龐大勢力,卻不知自己的這個兒子忠孝兩全,斷不會起謀反之心行謀逆之事。

於是,一個陰鷙狠絕,一個屢觸逆鱗。

一個為保皇位不擇手段先下手為強,除之而後快,祁王與林燮的罪,不在於他們是否有謀逆之實,而在於他們擁有一旦想反隨時能反的能力;

一個心懷天下卻忽略了皇位上的那個人早已不僅僅只是自己的父親,更是看重皇位大於一切的帝王,對這樣的父皇未曾有所防範,悲劇,因此而生。

彼此不相知,猜忌便因此而生,當嫌隙越來越大,不滿越來越多,摩擦也會越來越大,最後,雙方只能用自認為最能讓自己放心安心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至於是否公平正確、對方是否能夠接受已經不再重要,讓自己踏實不再如坐針氈,在此時便成為了人性中最先考慮的重點。

大到帝王家如此,小至百姓家,同樣如此.

百姓家因父母子女或夫妻雙方的不相知而產生的矛盾亦不在少數,或許不會像帝王家那般慘烈,但爭吵、辱罵、打架、出走、離婚等家庭不睦的情況屢有發生,因對家庭不滿而鬧出人命的悲劇亦時常見諸報端。

而在職場,“不相知”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上傳下達障礙,甚至因此而引起的誤會與不信任,對人際關係也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不相知”?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生長環境、教育背景、三觀形成及性格特徵,所謂千人千面,“不相知”是常態,“相知”才是珍貴。如果再缺少足夠的溝通,即便是親近之人,也常會出現不相知的情況。

1、過於自我

有的人能力很強,但卻過於自我,總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才是對的,而忽視了對方的立場,以及對方觀點形成的原因。而事實上,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不過是角度不同,觀點不同罷了。

《人性的弱點》裏説到:“只談論自己的人,永遠只會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過於自我的人,必然容易忽略他人。

2、過於自卑

有的人過於自卑,因自卑而引發的自尊心常常作祟,潛意識裏會認為別人尤其是比自己強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於是常以惡意揣測對方,用偏執過度解讀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而矇蔽了自己“知人”的雙眼。

比如《陳情令》裏的蘇涉,便是因過於自卑而將各方面都優於自己的藍湛作為假想敵,單方面的認為優秀的藍湛是因看不起自己才會對他不屑一顧,卻不願相信藍湛本就是面無表情高冷寡言的性格,對誰都是這樣。

自卑會讓人偏執,進而也就影響了正常的判斷力與識人能力。

3、 過於狹隘

有的人因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或打擊或鉅變,或長時間囿於某處某地某個環境中而阻礙了見識的增長,從而形成了狹隘的三觀與偏激的思維模式,用井底之蛙的眼光去看待大千世界,用雞蛋裏挑骨頭的態度去揣測每一個人的“別有用心”,他們“不知”別人,也“不知”世界。

狹隘的人不容人,不知人亦不願知人。

4、 缺乏溝通

除此之外,更多的“不相知”還是在於溝通的缺乏。

溝通,是相互瞭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常常會出現的情況是,人們要麼因各自忙碌而缺乏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要麼各説各話溝而不通。

我們每天會説很多話,但基本都是有事説事,思想及心理層面的交流溝通普遍較少,尤其是子女與父母之間,下屬與領導之間,即便日日相處,但相互之間也似乎並不十分了解。

人們常説的“代溝”的產生,不也正是因缺乏溝通而“不相知”的真實體現麼?

三、怎樣做才能更“相知”?

《人性的弱點》裏説到:“世界上最能影響他人的方法,就是談論他所要的,而且還要告訴他,如何才能得到他所要的。”這是人性,也可以作為相知的開始。

1、多聆聽

人們長着兩隻耳朵一張嘴巴,足見聆聽的重要。

大多數人都慣於表達自我,而忽略了聆聽他人。試想想,你有沒有打斷別人説話的習慣?有沒有別人講話心不在焉的時候?有沒有將別人的話當耳旁風不加思考與過濾便直接左耳進右耳出?

聆聽他人的觀點,不僅僅是出於禮貌與教養,更是瞭解他人最好的途徑。

“不要聽説他,而要聽他説”,從對方的言談中,可以快速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特徵、處事風格與興趣愛好,進而可以迅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與對方達成一致。

2、多交流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對恩愛夫妻在一起生活數十年,妻子每次做魚都會把自己最愛的魚頭夾給丈夫吃,自己去吃並不喜愛的魚身,直至有一次,丈夫生病,特別想吃魚,才告訴妻子自己最喜歡吃的其實是魚身而非魚頭。

這麼多年來,妻子寧願委屈自己,也要把自認為最好的魚頭讓給丈夫吃,卻不知道,丈夫並不喜歡魚頭。原本的一番好意,卻因不得當的溝通而讓雙方都沒有享受到投其所好的喜悦,不免讓人唏噓。

做有效的交流,及時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打開一扇門,讓對方走進來,給對方機會來了解自己,可以減少誤會的產生,降低溝通的成本,增加彼此的信任。

如果説“多聆聽”可以快速瞭解對方,那麼“多交流”可以快速讓對方瞭解自己。

3、多換位

大國外交中有個重要原則便是“求同存異”,這其實就是“換位思考”的外交體現。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一樣,只有當你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才能理解對方的選擇與做法,才能預判對方下一步可能採取的行動,才能有效的幫助他人或保護自己。

比如《琅琊榜》中被梁帝猜忌賜死的祁王,如果他能瞭解父皇的脾氣秉性,也能讓梁帝更加了解自己,在談論國事時將自己的政見融入到梁帝的觀點之中,並收斂自身鋒芒,讓梁帝感受到自己是在協助梁帝強大國力收穫民心,自己的才能與努力都能為梁帝所用,是能讓梁帝皇位穩固的最大助力,而不是最大威脅,讓梁帝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忠與孝,而不是對抗與反對,讓梁帝放心而不是忌憚,那結局,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祁王沒有錯,卻因“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而沒能保護好自己及身邊的人。

人是會變的,換位思考,是與人相知最為温柔且有力的大智慧。

四、 結語

相親相愛必相知,古往今來,“知”之一字,難倒多少人;多少悲劇,也都源自“不知”二字。

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沒有人生來就能識人知己,但每個人都可以有意識的培養自己聆聽、交流與換位思考的能力。做好這幾點,相信你在與人相知的問題上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2 字。

轉載請註明: 《琅琊榜》的悲劇,源自父子君臣不相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