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杜明禮、沈四海、查坤正式下線。
沈星移將證據和周瑩託付給趙白石,周瑩決定要建立女子學堂。趙白石找四叔跟周瑩提親,周瑩一臉懵,倆人蹲在牆角聊天...
第70集預告:
王爺派來密使,責問趙白石。趙白石交出沈家的賬本,這幾年杜明禮貪污的銀子,歷歷在目。杜明禮掀起價格戰,不僅未能損傷周瑩,反而自己虧損25萬兩白銀。杜明禮故伎重演,要求沈四海幫忙填補窟窿。沈四海痛恨貼票風波時,杜明禮和王爺落井下石,嚴辭拒絕。
第71集預告:
周瑩終於知道了杜明禮毒殺吳聘的動機,趙白石上密摺,建議太后立王爺的兒子為大阿哥,其真正的目的,卻是將王爺推上風口浪尖。自從李大人失勢之後,張長青也頗為潦倒,不甘寂寞的他決意效仿趙白石,轉投如日中天的王爺門下,特請趙白石推薦;並願意將投奔他的杜明禮作為投名狀獻給王爺。
據説少女們都入了吳聘的坑?實力寵妻的温潤少爺吸粉完就不負責任的下線了?那算了,還是嘮嗑嘮嗑原型人物周瑩吧。
好久沒看娘娘的戲,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從甄嬛到羋月,娘娘的演技一路爆棚。隨着由孫儷、陳曉、何潤東、胡杏兒、張晨光等人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被刷屏,這一部不再宮鬥,沒有朝堂,鏡頭對準了近代秦商女首富周瑩,讓我們期待的大劇又來了。
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看了幾集,發現劇中一言不合就喝茶、送茶,茶文化這是要更火的節奏啊。
受到驚嚇,喝茶
陳曉飾演的沈家二少沈星移一出場,就在自己家裏一個翻跟斗,嚇得正在想事情的大哥沈月生一頭霧水,趕緊喝了口茶壓壓驚……
平心靜氣,喝茶
周瑩被周老四剛賣去沈家當丫鬟的第一天,還沒弄清狀況就被沈家二少爺當頭棒喝連喊兩聲“我的茶呢!我的茶呢!”此時的二少爺簡直要氣炸了,趕緊來杯茶冷靜一下……
看望親友,送茶
吳聘擔心沈家會繼續騷擾周瑩,便勸周瑩回老家暫時躲避,讓丫鬟為她準備路上所需的物品,並帶上些土布、藥材和茶,帶去給老家的親戚。看來茶葉自古至今就被人們認為是送禮佳品,就連大家最喜歡的暖男“吳聘哥哥”都忍不住一言不合就送茶。
勞煩別人,送茶
東院少東家吳聘,在得知杜明禮把軍需物資生意介紹給吳家是另有目的之後,顧慮到朝廷裏的左宗棠,不好一口回絕,就送了杜明禮一罐茶,暗示其考慮結果。你看,為了和平,吳聘哥哥又要送茶了……
出門踐行,送茶
周老四打算離開吳家大院,吳聘説要送茶給老丈人踐行,把周老四樂的:“草原上那邊人哪,就愛喝這種茶,刮油!”你看,吳聘哥哥還是一言不合就送茶……
撒狗糧,喝茶
周瑩為丈夫吳聘沏了一壺茶,吳聘看着她一笑,周瑩趕忙問:“怎麼了?我是不是又做錯了。”
吳聘邊喝茶邊説:“沒錯,這瓷杯沏出來的茶怎麼比紫砂的還要香呢?我明白了,因為是你親手沏的緣故。”藉着喝茶秀了一把恩愛,這個狗糧,真是撒得猝不及防。
劇中頻繁出現的鏡頭除了不停的喝茶送茶,當然還有周瑩瓜子不離手的場景。無論大街上,還是在沈家當丫鬟,無論看熱鬧,還是閒逛,一言不合就是嗑瓜子。
就連孫儷本人都説:少奶奶的日常,算賬,喝茶,嗑瓜子。
沒錯!晚上追劇正好是晚飯後,這時一杯温熱的慢得樂·曬紅茶,消食解膩的同時還暖胃護胃,預防多種心血管疾病發生,暖暖的,很貼心。數量不多,限時優惠買三贈一(9月30日截止)。
邊嗑瓜子,邊喝茶,再一邊追劇,簡直不要太愜意……
那年的花剛開,那年的月正圓,那年的慢得樂·紅茶你喝了嗎?
(2017-09-19)
“匆匆那年,我們究竟説了幾遍再見之後再拖延……”
那些影視屏幕上總會上演着的各種各樣的早戀,就像沒有橫空出世就早早夭折的胎兒,它給足了我們對於青春回憶的儀式感。誰沒有段荒唐的青春呢?只是面對“早戀不能成功”這一世紀斷言,就像古時關於“天圓地方”的傳説一樣,多半是過來人對我們撒的謊。就像電影《匆匆那年》裏,方茴問陳尋“我們會考上同一間大學嗎?我們會幸福嗎?我們會有孩子嗎?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嗎?”那時候不光是陳尋,我們也同時篤定地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後來都沒有走到我們理想中的結局,問一句,後悔嗎?
陳尋説:“我想時間倒退到籃球賽那一天,方茴跑過來看我打球,我也看到了方茴。我在最後一聲哨聲響起的時候順利投出了三分球,在所有女孩子都恨不得馬上給我生孩子的時候,我只抱住了她。我們的時間不會再打岔,沒有錯過,也從此心裏不會留下疙瘩。我後悔了。”
和所有的留有遺憾的故事一樣,結尾之處不如人意地出現點小錯誤。就像陳尋再也找不到方茴了,趙燁娶妻了,喬燃回國了,俗凱老婆出軌了,林嘉茉突然就不再喜歡蘇凱了。
青春是荒唐的,它讓年輕的人在後來的日子裏懂得回憶過去,懂得珍惜現在,把握現下還能緊緊抓住的人,懂得往前走。就在趙燁的婚禮上,新娘不是那個名字特別多筆畫的“林嘉茉”,那個趙燁用了所有的青春全心全意地愛着的女孩。還後悔嗎?
“如果再見不能紅着眼,是否還能紅着臉”。
所有的青春回憶大概都會像陳尋和方茴的故事那樣,埋葬在匆匆那年裏。讓我們懂得什麼叫做甜蜜,什麼叫做心痛。有過承諾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都固執地要求分開,要求重新開始好好過。我們註定要互相虧欠。
誰都努力過。陳尋為了能和方茴上同一間大學,把高考試卷上最後一道13分物理題空了出來。趙燁沒有上大學,在林嘉茉還沒有開學時,就早早地守在了她的大學裏,替她收集“sk”開頭的一元錢印鈔,默默看着她朝着一個不愛她的男孩努力。方茴看着陳尋和沈曉棠走在了一起,曾經乞求過陳尋回頭,強迫自己和鄺強這樣的人發生關係,直至最後有了孩子。陳尋出去買包煙的時間裏,方茴把不是陳尋的孩子給打掉了。在打掉孩子那一刻,陳尋學會了抽煙,而方茴卻成了陳尋心裏一輩子也戒不掉的心痛。也就是在那一刻,陳尋才知道,自己和方茴那樣的,才算是愛情。是自己的迷惘和幼稚,把愛情親自葬送在大學迷亂的世界裏。“除了孩子,我們什麼都有了。”孩子沒了,愛情死了,青春散場了。又或者説,青春它以另一種形式來陪伴我們成長,那就是回憶。
其實很多時候,即使後悔了,也不再能左右到什麼。成長路上,我們都會遇到甜蜜的初戀,遇到志同道合的女孩男孩,遇到很多很多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我們嘗試過和不同的人談戀愛,像大部分要感動全世界的人那樣説過無數聲虛無縹緲的“我愛你”,後來才發覺,愛過的人其實都像你。年輕時我們總是在開始時毫無所謂,在結束時痛徹心扉。而長大後成熟的我們避免了幼稚的傷害,卻也錯過了開始的勇氣。因為痛,所以叫青春。
觀眾需要距離感,因而結局都有了遺憾,甚至多了期待。
電影的最後,方茴穿着紅裙子站在法國巴黎的湖畔旁,陽光打在她的臉上,她一點兒都沒有變。
十五年了,時間久遠得能把此前的故事全部推遠。那時候再想從前,可能早已不再帶着任何的情緒,説起自己的故事,也能夠不慌不忙,就像説着別人的故事。情緒自然是有的,就是有點淡。互相猜疑和調侃的愛情回不去了,我們活該這樣。若干年後把握不住以往的人和事,都選擇在記憶里老去。或許再提起曾經令你怦然心動的人,你再怎麼努力回憶,都只淡忘得只剩下個名字。那些給過你赴湯蹈火一往無前的勇氣的人,選擇在某個交叉路口説再見。青春是用來懷緬的,而生活需要沉澱。
陳尋望着那個紅色的背影,只想起了那個清晨站在窗台上拉起窗簾的方茴,還有那段易碎的青春往事。感謝時光讓他們變老,最後老得只剩下故事,再説起的時候,怦然心動,不再心痛。看似無疾而終的愛情,以回憶的方式刻在了生命裏,連同執着的方茴,犯錯的陳尋,誠懇的趙燁,爽朗的林嘉茉,含蓄的喬燃,一起被牢牢地固定在照片裏。
“我們要互相虧欠,我們要藕斷絲連……”
在那一瞬間我回過頭,所有的青春都在這裏了。匆匆的那年。
(2017-08-18)
那年夏天
那晃得刺眼的太陽,迎面而來的滾滾熱浪,簡單的T恤短褲和拖鞋,冒着冷氣的綠豆冰棍,怎麼也吹不出涼風的電風扇,還有街道兩旁梧桐樹投下的一片陰涼……夏天好像就是流不完的汗水,吃不完的西瓜,還有不會忘記的回憶和想念。
那年夏天,天氣好像不似現在這般燥熱,我們還能在炎炎烈日下追逐、嬉鬧,烈日當頭也不想回到家裏,覺得太陽公公都好像對着我們温柔的微笑。
那年夏天,我們沒有冷氣空調,沒有出門就是地鐵公交,一根棒冰就可以讓我們暑氣全消。
那年夏天,我們也從來不看天氣預報,有時走在路上,縱使突降傾盆大雨,我們也是一邊狂奔,一邊有説有笑。
那年夏天,晚上的庭院是我最好的空調房。坐在樹下看着星星月亮,找尋着昨晚最亮的星星是不是還在老地方。蟋蟀在角落裏單調的叫着,青蛙倒是一個比一個嗓門高。不時一陣涼風吹過,享受着夏天的涼爽和熱鬧。忽然覺得一陣瘙癢,才知道把蚊子餵飽了,開始抓狂、痛罵蚊子的喪心病狂。
那年夏天,河塘才是我們的夢裏水鄉。躲着大人們偷偷溜進水裏,像魚一樣歡暢,每次被父母抓住一定是當頭棒喝,可下次再扎進水裏又都什麼都忘。
那年夏天,爺爺家的西瓜才是終生難忘,還有戴着草帽在瓜地裏衝着我笑的模樣。
那年夏天,最煩知了,吵了整整一個仲夏。忽然有一天,發現夏天沒了知了的叫聲,換來的卻是汽車滴滴的刺耳聲,才覺得知了才是夏天的歌唱家、彈奏着交響曲。
那年夏天,留給了我太多的故事,也帶給了我太多的回憶。這個夏天,才剛剛開始……
(2017-07-10)
夏日炎炎,櫻花樹站在路邊打着瞌睡。我在太陽底下,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經過。偶然抬頭,又看見綠蔭深處結着一個個紅彤彤的小燈籠。這個季節怎會掛燈籠,看上去更象一簇簇車釐子,紅綠相襯,清翠欲滴。我好象看見了小小的生命在跳動。
這些紅燈籠,我曾經見過,至少在今年春節,也許在去年春節。它們陪伴過枯枝,守候過繁花,埋伏在綠蔭,風吹過,日曬過,雨打過,雪壓過。它們依舊那麼紅。
春夏秋冬,花開花落,它們為什麼還這樣紅?也許我的眼睛已經模糊,我看不見它們已經斑駁。我相信,它們已經歷盡滄桑。在烈日的光影裏,我看見了冷。
他們説,那天晚上,有人看見過天狗吃月亮。這樣的異象,一定會有事情發生,只是不知道跟誰有關。我看到天空一片黑暗,我什麼也沒看見。不知道這些小燈籠看見過沒有,繁蔭擋住了它們的天空。
天狗吃月亮的時候,我在哪裏?紅燈籠還會掛多久?還要經歷多少風雨飄搖?
(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