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與國足那些苦樂往事 2015.11.17日

  【導語】

  11年前的今天,國足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7-0戰勝中國香港,卻因進球數少被科威特擋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決賽階段門外;11年後的同一天,國足將在香港旺角大球場迎來與香港隊爭奪小組第二的關鍵一戰。

  大戰將至,硝煙瀰漫。一週前,香港足總主席梁孔德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表示,希望香港隊可以在這場比賽中5-0戰勝中國隊。儘管有香港媒體人分析説,這可能是梁孔德開的一個玩笑,但也足以看出香港人對這場比賽非同一般的“重視”。

  今天晚上比賽的球票也引發“哄搶”,本來只能容納6000人的旺角大球場,公開發售的球票只有3000多張,不少球迷通宵排隊購票,而“黃牛”手中原價150港幣球票更是飛漲十幾倍,達到了1500人民幣(相當於1835港幣)。香港人為什麼對這場比賽的熱情空前?這與當下敏感的“陸港關係”有關,也因為一百多年來,足球對於香港從來都有比賽以外的含義。

  ●最初,足球是華人反抗洋人的“武器”

  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足球也很快傳入香港。最初,只有洋人才踢足球,1886年香港輔政司(香港總督首席秘書)及一幫英國商人成立了香港第一家足球俱樂部——香港足球會,這傢俱樂部直至今天仍然存在,是全亞洲歷史最久的足球俱樂部。

  [鳳凰知道]香港足球與國足那些苦樂往事

  2015-11-17 15:36 鳳凰新聞客户端6020世紀初,大清國風雨飄搖,香港華人屢屢受到洋人欺壓。在殖民地,足球成為華人對抗洋人最好的“武器”,為了在球場上擊敗洋人,1904年香港成立第一支華人足球隊,並於1908年改名為“香港南華俱樂部”。

  1916年南華加入香港足球總會,並於1918年開始參加甲組聯賽,1923-1924賽季,南華首次奪得聯賽冠軍。自此之後,洋人球隊對陣華人球隊總是輸多贏少,華人球隊的信心從此建立,而南華隊也是過去這一百多年時間裏,香港最受歡迎的球隊之一。

  ●20世紀中期,以香港球員為班底的“中華隊”曾橫掃亞洲

  雖然香港球隊的實力漸增,但球員當時並不代表香港出戰,最頂尖的球員都是為“中華民國”隊比賽,足球在這時成為展現中華民族情操最好的渠道。這其中,最知名的當屬“球王”李惠堂。

  祖籍廣東梅州的李惠堂1905年出生於香港銅鑼灣,1922年加入南華足球隊。1923年,李惠堂和香港南華隊代表中國隊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最終以5-1擊敗日本隊奪冠。決賽中,李惠堂近距離大力射門,擊中日本隊門將胸部,後者當場口吐鮮血,被替換下場,“李鐵腿”的名號不脛而走。

  1936年,李惠堂率領球隊參加柏林奧運會。由於資金緊張,球隊提前60多天從中國出發,靠沿途比賽門票收入作為路費和參賽費用,在越南、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和印度等6個亞洲國家進行了27場比賽,取得23勝4平的戰績。由於一路征戰舟車勞頓,在柏林奧運會足球預賽首輪比賽中以0比2敗給英國隊(預賽當時採取單淘汰制)。

  1948年,43歲的李惠堂宣告掛靴,轉任足球教練,創立華人足球裁判委員會,並從事寫作和電台足球評論。1954年,亞足聯成立,李惠堂成為首任秘書長,任職長達9年。隨後,他還擔任了亞足聯副主席,其間還擔任了四年國際足聯副主席,這也迄今為止華人在國際足壇擔任的最高職位。

  1949年後,國民黨當局退守台灣,但香港最好的球員仍然選擇為“中華隊”出場,實力稍遜的球員才會代表香港。從1954年至1971年,這支主要由香港球隊組成的“中華隊”,曾經連奪兩屆亞運會的冠軍(1954年、1958年),並且打進了1960年羅馬奧運會的決賽圈。

  不過,據香港媒體報道,1949年後香港球員選擇代表“中華隊”,一是因為所屬球隊背後親台勢力的影響,二是因為代表“中華隊”有機會參加奧運會,並且有更好的待遇。

  ●1985年“5·19”前後,香港足球進入黃金年代

  1971年,台灣當局被逐出聯合國,各大體育組織也將台灣開除,於是香港公民不再代表“中華隊”出戰。從此,香港隊終於由香港的一線球星組成,引發香港人對足球的熱情,“香港人撐香港隊”這樣的本地意識開始萌發。

  而從上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也是香港足球聯賽的黃金期。1970年,香港精工隊成立,開始花大價錢引入外援,當時的香港聯賽可以引進7名外援,很多參加過世界盃和歐冠的球員都來到香港踢球,其中還包括中國國家隊前主帥阿里·漢。

  聯賽水平的提升真的帶動了香港隊的提升。香港人對香港隊的激情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頂峯,香港人明確支持香港隊,而非以往的中華隊。足球在香港,從一開始的“華洋二元對立”到“民族認同”,演進到了香港人的“本地認同”。

  突出的代表是兩場與中國隊的比賽。1975年世界盃外圍賽,香港隊在與中國隊爭奪小組賽出線資格的比賽中0-1失利。事後,香港右派報章均報道香港人在主場為香港隊打氣,並指球迷不滿踢法粗野的中國隊;左派報章則沒有特別之處,球迷為香港或中國隊加油。而在1959年世界盃外圍賽前,香港報章還在討論,香港隊不應該贏“中華隊”。

  另一場則是“5·19”,香港隊和中國隊同樣在爭奪世界盃外圍賽小組賽的出線資格,當時中國隊在打平就出線的情況下,在北京工人體育場1-2輸給實力不如自己的香港隊,並引發了球迷騷亂。

  而在香港,這個結果轟動了全城。比賽第二天,數千球迷擁至香港啓德機場,迎接衣錦還鄉的香港隊,整個機場圍得水泄不通,堪比1977年香港隊歷史上首次打進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最後階段。至今, YouTube上仍有香港球迷接機的視頻。

  ●21世紀頭幾年,陸港兩地足球如膠似漆

  “5·19”之後,香港足球盛極而衰。在香港球迷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削減外援”,並於1986年開始實行“全華班”,精工集團心灰意冷,並於當年解散了球隊。球迷將矛頭對準當時還是香港足總會長的霍英東,在球迷看來,精工隊的高投入,使得東昇、榆園這樣的球隊競爭力下降,而這些球隊的老闆恰恰是霍英東。

  “全華班”之後,以前爆滿的香港球場變得冷冷清清。當時,作為香港旗幟的南華隊,在上世紀90年年代初還能跟甲A霸主大連萬達相抗衡,但沒幾年就淪為“魚腩球隊”。香港人對足球的熱情也消磨的所剩無幾。

  1997年香港迴歸前後,香港人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持續上升,不少香港人在體育比賽裏為中國隊加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2001年10月7日,中國隊與阿聯酋隊的出線之戰,當時香港沒有電視轉播,不少香港球迷過關去深圳,找間酒樓邊吃飯邊看比賽,還有香港媒體為中國隊出線發過“號外”。而在2002年世界盃期間,很多香港人都是中國隊球迷。

  當時,內地與香港的足球交流也非常頻繁。香港迴歸的頭幾年,媒體還在討論香港俱樂部要不要參加內地聯賽;而到了2005年前後,范志毅、張恩華等前國腳紛紛征戰香港聯賽,香港聯賽中甚至出現了內地球隊。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發生在11年前的11月17日,世界盃外圍賽小組賽,最後一場又是中國對香港,不同的是,中國隊不但要戰勝香港,還需要儘可能的多拿淨勝球,才有可能壓過科威特。儘管在賽前,有香港媒體人表示,中國隊想贏香港5個球根本沒可能,香港球員表示也不會放水。但比賽還是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以中國隊7-0獲勝告終。甚至在比賽的最後階段,香港隊還“送”給中國隊一粒點球,但是鄭智將點球罰失。諷刺的是,就因為差了這一個球,中國隊被淘汰。

  ●如今,香港足球帶着情緒重新崛起

  2009年,香港隊獲得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的冠軍,香港足球由此走出最低谷。最近幾年,香港足球實力的提升與引進歸化球員密不可分,這其中有來自內地的球員,也有其他國家的球員。

  今年6月,中國足協推出了征戰世界盃的一系列宣傳海報,其中一張針對香港隊的海報上寫着:“這支球隊的人,有黑皮膚、有黃皮膚、有白皮膚,這麼有層次的球隊,得防着點!”這張被指責具有種族歧視的海報引發了軒然大波,儘管中國足協事後就海報向香港足總道歉,但它在陸港關係背景下,還是刺激了香港球迷的情緒——香港隊的前三個主場,旺角大球場全部爆滿,甚至出現了球場因為有球迷對國歌的不禮貌行為而被國際足聯罰款的事情。香港隊贏國足5個球,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明知不可能還會這樣説,就像是香港人李峻嶸所著的《足球王國》一書中寫的:“對某些人來説,足球可能只是一個22人追逐皮球的遊戲;但對足球迷來説,球場上發生的事當然不是無意義的追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12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足球與國足那些苦樂往事 2015.11.17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