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內外對此高度關注。5月17日,多位專家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雙碳”目標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也符合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財政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朱光耀表示,實現這一偉大目標關係着世界上所有國家,關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這是中國對本國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莊重政策承諾,體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他分析稱,發達國家從碳達峯到碳中和的間隔期一般有60到70年,最短也有50年,而中國只有30年,因此這項任務是非常艱鉅的。
他就此指出,我們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堅持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要與世界各國密切協調,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以及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30·60目標”意義重大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表示,中國領導人去年9月提出“30·60目標”,這樣的宣示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起到決定性作用。
他進一步分析稱,在中國宣佈上述目標之後,許多國家以不同方式宣佈了碳中和目標。目前來看,全世界正在形成對碳中和的巨大共識。中方推動這件事,無論是對自身還是對全球而言,都有重大意義。
符合中國高質量發展需要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國務院參事謝伯陽認為,“雙碳”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內容,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他指出,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建立新興綠色產業。新興綠色產業既包括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也包括嶄新的綠色產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進入生態文明發展新階段,才能夠真正實現“雙碳”目標。
在Agora能源轉型論壇高級顧問、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員塗建軍看來,實現“30·60目標”挑戰與機遇並存,這將在技術研發、能源改革、國企改革等領域得到體現。
總體而言,與會專家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化議題,離不開全球合作,回到多邊合作軌道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
(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