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什麼要賣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倪雨晴
全速駛入汽車圈後,“不造車”的華為,正式決定賣車。
4月20日,在上海核心商圈南京路的華為旗艦店內,華為消費者業務掌舵人餘承東宣佈,華為智選正式開賣賽力斯SF5,這款車型會進入華為的門店和旗艦店。
華為智選是華為的生態平台,圍繞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影音娛樂、智慧辦公、運動健康等五大場景選出高品質的生態產品。而賽力斯SF5是華為智選的首款汽車產品,高四驅版售價24.68萬元,兩驅版售價21.68萬元。
餘承東表示,賽力斯SF5不是PPT汽車,今天開始預訂,5月份交車。據悉,賽力斯SF5是一款電驅動力強,增程跑得遠的高性能電驅轎跑SUV。在純電模式下,可實現續航180公里(NEDC),滿足城市日常通勤;最長可實現1000+公里(NEDC)續航。
那麼,原先的手機旗艦店,為何開始賣車?餘承東在直播中説道,被美國方面多次制裁後,華為手機業務受到影響,思來想去,華為決定賣車,可以彌補手機業務銷量受到影響造成利潤上的下滑問題。
同時,他也表示,華為終端5-10年的整體策略就是圍繞五大場景進行佈局,在智慧出行場景中,已經推出HiCar解決方案,汽車BU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智選可以幫助車企賣好車,還要把設計、質量做好。而現在購物中心是汽車重要銷售渠道,華為在全國有5000多家門店,具有線下優勢。
近日來,華為掀起的汽車新浪潮還在繼續。在A股市場上,與華為直接合作的上市公司中,北汽藍谷連續三天漲停,小康股份兩天漲停,4月20日長安汽車上漲3.57%。
華為和小康的各取所需
根據餘承東的表述,華為和小康集團的合作,一方面是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正式入駐華為旗艦店,通過華為全國的零售渠道網絡進行銷售;另一方面,華為在產品層面也有深入合作。
首款的汽車智選產品,為什麼是小康集團?
從小康集團規模來看,旗下整車品牌主要有東風風光(SUV、MPV)、東風小康(微型商用車)、瑞馳(廂式運輸車、城市多功能車、警務等特殊商用車),金康新能源(賽力斯),目前新能源汽車是小康的主要發力方向,賽力斯定位高端新能源電動車,也是小康主推的電動車新品。
小康集團本身已經有20多年的汽車製造經驗,其中金康新能源是小康發展新能源的主體,在2017年1月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2018年9月,又正式獲得工信部發放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生產資質,成為第9家獲得工信部和發改委“雙認證”的車企。
除了電動車生產資質外,小康也在擴建制造基地。2020年4月23日,重慶市政府與東風公司、小康股份簽訂協議,三方將重點加大對小康股份旗下金康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並在2025年前將之打造成為年產15萬輛、產值在300億元以上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車標杆企業。
這是小康的製造牌面,同時小康在汽車增程技術上有優勢。但是,此前賽力斯在海外拓展並不順利,在國際環境變化下,賽力斯決定回國重新出發,小康股份公告顯示,2021年一季度,新能源車銷量為4619輛,同比增長171.71%;整車共計銷售59128輛,同比增長27.79%。新能源車增速很快,但是和一線品牌存在差距。
此時的賽力斯急需迅速擴張品牌,建立銷售渠道,而另一邊華為需要尋找合作伙伴來打造標杆。作為供應商角色,華為終端擁有手機行業積累起來的渠道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餘承東就表示,華為軟件硬件的優勢,並且還有質量管控體系,不僅有研發設計需求管控,還有供應商、售後服務等全流程的管理能力,可以將能力進行結合。
從華為終端業務看,美國打壓之下,需要拓展新品類和活用線下渠道。
近期的動作有兩個,其一是進入全屋智能家裝領域,這也需要線下渠道的規劃,其二是開始賣汽車,進一步利用華為本身的渠道價值。截至2020年底,華為消費者業務已經在全球建立包括12家旗艦店、5000多家體驗店在內的近60000個零售陣地。
在行業層面,目前能源車自建門店,傾向於選擇大型購物中心打造體驗店,而不是依賴傳統的4S店。這也是從特斯拉開始,興起的新能源車新銷售模式。根據公開數據,特斯拉2020年底中國門店超過180家;在2021年,蔚來計劃新開20家蔚來中心和120家蔚來空間,門店總數達366家;小鵬計劃將總銷售網點數提高到300家以上,覆蓋超過110個城市;理想計劃2021年將門店擴張至200家,增至100城。
華為汽車業務六面出擊
從4月17日以來,外界已經看到華為和三家車企的合作模式。
首先是北汽極狐阿爾法S搭載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緊接着是和小康集團推出首個華為智選生態汽車產品——賽力斯華為智選SF5;
4月20日,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俊在上海車展上表示,長安汽車、華為公司和寧德時代共同打造的CHN架構下的首款高端智能電動車將於今年底發佈。據悉,長安汽車、華為公司和寧德時代的合作始於2020年四季度,內部代號為“CHN項目”,名稱取自三家公司英文名首字母。
不得不説,在確定汽車業務方向後,華為的行動力強勁,短短几天之間展示的能力,背後是8年多的研發積累。
最初,華為的汽車團隊冠以車聯網名號,直到2019年,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才首次對外確認,華為將進入汽車圈。當時,車聯網是各大公司對汽車業務的定義,BAT主要聚焦於OS系統和自動駕駛的探索,兩年之後,“造車”成為了主旋律,BAT紛紛入場,華為儘管不造車,但是直接進入了製造供應鏈。
華為面向汽車的解決方案,原先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最傳統的智能網聯,怎麼把車與雲、車與車、車與物、車與周邊連起來。比如4G/5G車載移動通信模塊、車載網絡,通信功能也是華為的老本行。
第二是智能駕駛,近日華為自動駕駛試乘視頻已經刷屏。核心的就是MDC計算平台和智能駕駛系統,此次極狐採用的是MDC810,算力達到400TOPS。同時,華為還研發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發佈了4D成像雷達。
第三是智能座艙和智能互聯,在上海車展上,華為發佈了鴻蒙OS智能座艙,車機搭載了鴻蒙操作系統,可以更好地支持手機、車載屏、座艙等設備間的聯繫。
第四是智能電動,包括多形態電驅、充電及電池管理系統、集成化熱管理系統等;第五是雲服務,“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台,基於數據、高精地圖、算法構建平台,來幫助車企開發自動駕駛功能。
現在,華為又開啓了第六個方向的合作,即做汽車的銷售渠道。
可以看到,華為進入到了傳統車企的供應鏈管理、汽車銷售、汽車市場營銷、自動駕駛和整車結合和一體化製造、整車零部件製造等方方面面,既涉及傳統汽車生產,也有新能源車的製造,以及新能源車和自動駕駛的聯合開發。
從底層硬件到上層軟件雲服務,華為已經開啓汽車供應鏈的全方位接觸和佈局。每一個環節都在和不同的企業合作,背後都有團隊在支撐,僅僅自動駕駛部門就有2000人。如今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和汽車業務也在進行整合,消費者業務是華為的明星業務,汽車BU則是華為看中的未來之星。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分析師大會上談道:“中國每年3000萬台車,未來會更多,即便只做中國市場,每年能從每台車上平均獲得1萬元的收入也足夠了。”而如何達到目標,點亮未來之星,這將是華為的再一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