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一世紀的相見:山河變換,拿什麼告慰那些為我們犧牲的人

又是一年清明節,陣陣雨水中,上海已是春花爛漫。因為工作的關係,最近,筆者去了幾趟墓園,人們手持鮮花,在靜默中寄託哀思,仔細看,也有人露出淡淡的笑容:“我們來看你了,家裏都很好,你放心。”

清明是緬懷的日子。對每户家庭來説,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提供了與故人“對話”的一次機會,斯人已逝但牽掛恆在,家的温情就在一代代的祭掃中綿延、傳承。

對國家來説,清明則是社會集體對歷史記憶的一次回望和致敬,先烈們英勇奮鬥精神在一次次的祭奠中永垂不朽,歷久彌新。

當山河變換,我們憑何緬懷?位於上海青浦的新四軍廣場,紀念牆上刻下了7675位新四軍老戰士的英名,1870位新四軍老戰士安眠於此。曾有新四軍老戰士撫摸着牆上的名字聲淚俱下:“我終於找到你了,老戰友。”而他們上一次相見,還是在近一個世紀前的戰場上。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人們緬懷先烈,也是一種自我精神層面的洗禮。在烈士的墓碑前,人們沉思、感嘆,當我們安享今日的幸福生活時,不能忘記和平與繁榮的來之不易,這是一聲聲力竭的吶喊、一次次英勇的鬥爭和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所拼死換取來的。

在網絡和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下,追思有着更為現實的意義。毋庸諱言,目前,種種刻意歪曲歷史、抹黑英雄形象的亂象仍然存在,這些傷害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記憶,更傷害了億萬民眾對英雄的質樸感情。有鑑於此,我們在清明緬懷,不能空有形式,在更長遠的意義上,它更應該是一堂持續不斷的黨史教育課。

筆者曾採訪多位新四軍後人,他們娓娓道來當年那段抗戰的歷史,迫不及待地要把先輩的事蹟和精神傳遞給年輕一代。站在烈士墓碑前,他們説:“躺在這裏的英靈們雖不能言,卻是最生動、最鮮活的歷史教科書。”

逝去的英雄們也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或也曾猶疑、畏難甚至膽怯,但他們最終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出了勇敢的選擇,為的是一個他們雖未曾看見、卻無比期冀的中國。傳承崇尚英雄的精神,需要真正講好英雄故事,這要求我們在敬畏和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全面、準確、客觀地書寫歷史,追憶先輩。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回望與緬懷,是為了更自信地昂首前進,更勇敢地走向未來。我們對着墓碑脱帽、鞠躬、行禮,在轉身離開的那一刻,千千萬萬長眠的英靈將給予我們不斷奮進的力量。

在將來許多個春雨霏霏的清明節,當我們再次面對那些或年輕的、或單純的、或斑駁的、或凜然的、或充滿血污的臉龐時,身為後輩的我們應當有底氣説一句:“我們來看你了,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都很好,請你們放心。”

欄目主編:朱珉迕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顧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5 字。

轉載請註明: 時隔近一世紀的相見:山河變換,拿什麼告慰那些為我們犧牲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