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因“維權女”事件被羣嘲、歧視?特斯拉車主們到底想要什麼?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綜合

近日有不少特斯拉的車主表示,在發生“特斯拉女車主維權”事件之後,他們認為自己遭遇了區別對待和歧視。在道路上,有的車主直接在車尾貼上了“遠離特斯拉”、“剎車失靈”、“防止追尾,請特斯拉超車”等車貼,嘲諷之意非常明顯。

很多特斯拉車主則認為當前並沒有具體的證據表明特斯拉存在“剎車失靈”的問題,而且網絡上曝光的事件也都是極為少數的情況,大多數的特斯拉車主表示自己的車並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近日,一位特斯拉車主一紙“狀書”對上海車展特斯拉展台維權女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張女士賠償其精神損失費。這種事件看似很荒誕,可卻是真正地發生了。那麼,特斯拉車主真的被歧視了嗎?他們該如何改變現狀?特斯拉會由此跌落神壇嗎?

特斯拉車主到底要什麼?

特斯拉是全球範圍內做得最好的電動新能源汽車品牌之一,其在國內有着大量的用户,而一款特斯拉的售價雖不高,但着實也不低,並非是一般家庭可以消費得起的。因此,大眾對於特斯拉本就抱有一種仰視的態度,再配合其出色的外觀設計、舒適的自動駕駛功能以及現代化智能汽車的標籤,都讓特斯拉車主覺得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然而在此次上海車展維權事件發生之後,特斯拉反而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這無論如何是特斯拉車主們所無法承受的,在心理上就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之所以有人起訴“維權女”就是為了尋找內心的平衡。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他們應該是想辦法去驗證自己的車輛到底是不是安全的,而不是從外部出發去尋找內心安慰,這中行為是很反常的,也是最愚蠢的。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是因為不少特斯拉車主認為自己的車輛沒有問題,而且這一部分的用户還不在少數,這就很説明問題了。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是換一個產品的話,這些特斯拉車主,買的不是車,而是一部手機。有別的用户手機出現了問題,但是你的手機還沒有出現問題,你是會心存僥倖,還是會想辦法求證手機到底有沒有問題呢?你會去埋怨手機出現問題的人嗎?顯然不會,他也是受害者啊!

很簡單,那些認為自己的車沒問題而去起訴“維權女”的特斯拉車主,在自我心理意識層面是倔強的。他們想要的不僅僅是其他人的公正對待,而且還想要更多的正面評價,以建立起自我優越感來,這才是他們最想要的。

“剎車失靈”為何無法判別?

特斯拉“維權女”與特斯拉爭論的核心點其實就是原始數據與技術鑑定的問題,特斯拉通過自己的數據鑑定,認為自家的車沒有問題,而是“維權女”在操作上有問題,這與特斯拉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是“維權女”認為特斯拉自己的鑑定不合理,它並沒有拿出原始數據,而現階段第三方鑑定機構只能從硬件上來鑑定產品,而不能從軟件上對產品功能的鑑定,於是雙方便一直處於一個僵持的狀態。

因此,車輛出現的“剎車失靈”到底是不是車輛軟件的缺陷導致的,無從判別。首先,特斯拉的原始數據庫是沒有建立在國內的,因此國內的第三方機構在鑑定的難度上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即便是特斯拉給出了原始數據,這個數據的真假也難以辨別;其次,如果真的被判定是軟件層面的缺陷導致的剎車失靈的話,那麼這一批次的所有特斯拉汽車可能都需要被召回,這對於特斯拉來説損失可能高達幾十億美元,特斯拉當然不會這麼做,它也不可能承認自己有問題,也不會去妥協;再有,現行的新能源電動汽車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制度是不完善的,這就導致了即便是出現了類似於數據技術、軟件層面的問題,也沒有可依據的法律法規去執行,這些也都是漏洞,是需要去補齊的,但也需要時間。

新能源電動車到底有沒有未來?

其實,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國內的蔚來、小鵬等互聯網造車新勢力,這幾年一來一直都走在被質疑的道路上。圍繞新能源電動車產生的車企騙補、電池續航以及智能駕駛系統等問題也是層出不窮,那麼,新能源電動汽車到底能不能顛覆傳統車企,它的未來到底如何?這些也都是大眾最為關注的問題。

耗能、環境污染是燃油車最大的弊端,而新能源汽車雖然説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可是在動力、能耗和續航上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問題的。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智能AI技術的加成使得新能源電動汽車快速走進市場,進入大眾的視野,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特斯拉的成功也讓很多互聯網公司看到其中的機會,紛紛入局。最近小米已經決定造車,美的新能源電動車也正式發佈,這將會為國內的新能源電動車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筆者認為特斯拉電動車頻頻出現問題,對於其行業形象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它也不可能承認自家的產品有問題,除非其已經有了解決方案。但事實是,關於“剎車失靈”很難有一個鑑界定,特斯拉車主需要接受外來的嘲諷,這也是他們選擇特斯拉必須要承受的後果。他們想要的公平對待,也幾乎不會出現,除非特斯拉拿出證據證明自家的系統沒有任何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口頭保證,我們都知道這很難。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