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濱州12月11日電 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堅持以治水為突破口,大膽實踐,舉全區之力推進平原水庫建設,目前共建成平原水庫5座,總蓄水能力達1.1億立方米,在平原水庫管理上堅持“五個轉變”,成功走出了一條平原水庫管理體制縣域改革新路徑。
管理理念向高效集約化轉變。近年來,隨着水利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黃河流域全面推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貫徹落實,各引黃地區實行指標控制。為合理調蓄分配全區每年1.14億方的寶貴淡水資源,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沾化區淘汰報廢了鄉村管理的低標準水庫,採取政府補一塊、銀行貸一塊、企業投一塊、職工捐一塊、羣眾籌一塊的綜合措施,累計投資6.7億元,保留並發展了思源湖水庫、恆業湖水庫、金沙水庫、清風湖水庫、河貴水庫等5座區直屬的平原水庫,逐步實現了對全區水庫的統籌調度、規範管理,結束了長期以來的粗放用水方式,更加強調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佈局優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保障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管理體制向集中規模化轉變。為最大化發揮平原水庫工程效益,沾化水利部門未雨綢繆,於2000年3月在全市率先實行水務體制改革,成立水務局,對城鄉涉水事務實行統一管理,制訂了《沾化縣羣眾吃水供水工程管理辦法》,由區政府正式向全區發佈施行,實行以水養水、自我完善發展的企業化管理方式,確定了由福利水到商品水、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軌的管理指導思想。沾化區委、區政府斥巨資建設了現代化的供水廠,並組建了自來水管理中心、毛家窪平原水庫供水中心、山東水務恆業供水有限公司3個經營實體,統一管理2處規模化水廠和5座平原水庫,各供水公司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解決了沾化區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水缺失的問題,水利部門也實現由“運動員”向“裁判員”的轉變。
管理模式向標準規範化轉變。沾化區秉承以建立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體系為基礎,不斷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全區平原水庫和供水網絡實現了良性可持續運行。在平原水庫管理上,創新實施“四化”管理模式(水庫景觀化,即以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為契機,達到保護優先、開發利用和有效管理的良性循環;壩區生態化,即在水庫發展生態漁業養殖,既減少水庫清潔管護資金投入,又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管理規範化,即以“以大帶小、小小聯合”等管理模式推進工程運行管理、維修養護、技術服務等規範化管理;模式物業化,即與沾美環衞建立物業化管護模式,既降低了水庫運行成本,也提高了管護水平和管理效益),全區5座水庫全面開展“四化”管理提升工作,帶動全區水利工程管理標準化建設,同時結合城區規劃、結合生態水利等進一步提升水生態質量與羣眾生活環境,全速進入標準化管理的新時代。
管理隊伍向統一專業化轉變。近年來,沾化區持續加大供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強化供水企業幹部職工培訓力度,組建了一支具有專業思維、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三專”供水隊伍。以農村供水為例,按管網布局,全區共下設8個基層管理站,按700用水户為單位通過公開招聘設置村片水管員一名,負責全區438個行政村供水設施的管理維修服務和計量收費工作,實現了從水源頭管到水龍頭的一條龍管理體制。同時在毛家窪水庫建成了專業的供水水質化驗室,化驗室儀器設備配置齊全,管理制度健全,工作人員全部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檢測項目、指標、頻次嚴格按照《村鎮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規程》(SL 689-2013)執行,水質監測可達106項。今年8月,毛家窪平原水庫供水廠榮獲全國首批“農村供水規範化水廠”稱號,11月,思源湖水庫順利通過山東省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驗收,打造了第一批省級標準化管理建設試點工程。
管理方向向現代智能化轉變。2012年,沾化區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了新水廠和城鄉供水信息調度中心,通過信息平台可以清楚的瞭解全區主要水利工程、供水管網、城鄉供水監測點運行情況,使全區城鄉供水和水庫管理工作邁入了自動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新階段。尤其是今年以來,沾化區持續加大投資力度,一方面,投資1.7億元,發行政府債券8000萬元,大力實施城區供水提升改造工程,升級城鄉供水廠,建設6萬噸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程,升級改造城區供水主管道62.5公里。另一方面,投資3.1億元,實施農村供水提升工程,升級改造農村供水主管線166公里,對農村自來水供水到户(村)進行信息化改造。工程的實施在提升城鄉居民飲水安全的同時,也實現了由水源地到用户終端的全程實時監測監控,將“傳統水務”向“智慧水務”邁進。開展智慧水務建設,讓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全面助力平原水庫精細化管理,達到降低漏損、統一調度、快速反應和集約管理的目的,在用水安全方面,工作方式的變化也讓城鄉供水系統迎來了高效、可靠、安全的運轉,沾化水利人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城鄉供水發展的“新使命”。(房國樑 劉佳琪 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