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果只是淺層次地看待這個問題,每個人都能給出答案:有些人為了活着而活着,有些人為了幸福而活,有些人為了錢財而活。這些答案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看到的只是眼前以及自己當下急需的東西。
給出上面這些答案的人,當然不能用一句“目光短淺”去概括,而是,人活着不僅僅只是為了上面這些東西,深層次地去看待“活着”的問題,你會發現你想要的並不多,最重要的東西無外乎就兩點:物質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
一個人如果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同時得到了滿足,就會很幸福,對於其他方面的追求都可以當做可有可無的東西。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時在物質和精神上得到滿足。
而且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人的慾望是無窮大的,同樣是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知足的人自然會常樂,而不知足的人始終都得不到滿足。
換句話説,一個人的幸福感不僅僅來源於內心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更重要的是,你的需求有多大,這一點你要自己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義。
人在年輕時不知足可以理解,但一味地不知足會讓你感覺很累。如果到了中年或晚年,你還不知足,這種情況下沒有幸福感會覺得很可悲。
有些人始終不知足,結果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後在不知足中結束了自己的人生,這樣一來,活了一輩子也沒明白為什麼而活,因為你始終沒有到達你想要的目標。
不過有些人就活得比較通透,人生過半之後漸漸認識到了自己活着的意義和追求,於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和心態去享受人生,覺得這樣才不會荒廢餘生。
小雅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一開始小雅不知道,直到前不久無意之中看到母親的日記之後,她才知道母親活出了自己的境界。
“往後餘生,我必須為自己而活!”
小雅出生在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家庭,她從小到大的生活雖然談不上一帆風順,但相比身邊其他人來説,還算順利。
在她的印象中,父親和母親都很好,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很好。她一直覺得自己很幸福,一直覺得自己以後也要擁有像父母那樣和諧的婚姻。
可她不知道的是,父母之間不是沒有問題,只是他們很有默契地不在她面前表現出來。
「他最近回家越來越晚了,不上班的時候也總是以各種理由出門,女人的直覺告訴我,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我們做了那麼多年的夫妻,他的行為舉止是否正常,我還是清楚的。」
小雅那天無意中看到母親的這篇簡短的日記之後,心裏很疑惑。她知道母親日記中所説的“他”肯定是父親,但她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母親會懷疑父親不正常?
那之後,她就經常會去翻看母親的日記,想知道父母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面四十年,我都在為婚姻而活;往後餘生,我必須為自己而活。現在女兒也長大了,已經獨立了,不用我再操心什麼了。至於他,愛怎樣怎樣吧!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必要自尋煩惱,現在跟他鬧離婚,對我沒有任何好處!」
看到了“離婚”的字眼兒,小雅嚇了一跳。不過回頭又把這篇日記看了一遍,她的心稍稍平靜了一些,因為母親説的不是要離婚,而且她不會選擇離婚。
這時候的小雅,心裏多少有個大概了,她覺得自己的母親一定是懷疑父親背叛了婚姻。可問題是,小雅從父親身上看不到任何背叛婚姻的端倪,依舊是她印象中的好父親。
「餘生不長,女人不想“晚景淒涼”的話,那就在中年時多為晚年着想。前不久和幾個姐妹商量了,過段時間我們一起去旅遊,只有我們幾個,誰也不帶自己的丈夫。現在趁着還沒到老得不能動的地步,我應該多出去走走看看,多享受一下人生。
人生不該沒有享受,不然忙碌了一輩子,到了晚年動也動不了,哪兒都去不了,那就太可悲了。我從現在開始享受生活,才能證明我活過。我從現在開始弄個小金庫,才不會在晚年時依賴那個對我冷眼相待的丈夫。」
從這篇日記中,小雅不僅看到了母親的勇氣和境界,而且還看出了父母之間的矛盾和隔閡。她想來想去,最後做出的決定是:
「我決定找個機會跟我爸談談,他對我媽有沒有不滿我不知道,但我媽對他意見很大。這樣下去可不是什麼好事,馬上就要步入晚年的兩個人,如果在晚年時形同陌路,那就太可悲了。」
難得糊塗的人,往往活得很明白!
像上面小雅的母親,她當下的心態就是“難得糊塗”,雖然對自己的丈夫意見很大,但是她心裏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去找丈夫的麻煩,最後會變成“自尋煩惱”。
其實,這種夫妻之間雖然隔閡很重但卻“相安無事”的狀態,不是壞事,只是,很多人無法接受這種狀態。
很多人一直都在追求完美無缺的生活狀態,妄圖讓所有和自己有關的人和事都處在一種讓自己滿意的狀態中,可這是很不現實的。人在慾望的驅使下總想要世界為着自己轉,但事實上,世界不可能圍着你轉,你內心的需求太大太完美,往往會因為無法得到滿足而感受不到幸福。
就像上面小雅的母親一樣,如果她不選擇“難得糊塗”,而是選擇上綱上線把自己感受到的不滿全都人為地左右成她想要的樣子,那她就不會有現在的幸福感,甚至有可能把生活變成一團亂麻。
當然,這樣説並不是要女人去縱容或者默許男人犯錯,而是你自己先要有自己的境界和覺悟,別圍繞着自己,而是圍繞着自己活着的目的去規劃生活和婚姻,這樣你才能有更深層次的“可為和不可為”。
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即便婚姻中存在錯誤,即便夫妻之間存在隔閡,但一直相安無事,就不會打破生活的平衡。而如果做不到相安無事,非得把某些事挑破,那就會把生活的平衡打破,最後註定會兩敗俱傷。相比之下,如果你沒有退路,其實就沒必要打破生活的平衡。在平衡中多為自己着想,多為自己而活,你會發現你想要的其實很簡單,懂得自我滿足了,也就知足常樂了。(文/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