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最終買什麼車,選合資還是國產,還是得從消費能力安全舒適考慮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最終買什麼車,選合資還是國產,還是得從消費能力安全舒適考慮

首先,中國的車企那麼多,每個車企又有多種不同的車輛,各種質量層次不齊,給人的感覺就是大家都在造車,都能造車。車輛各種售後不夠完善,每一次去4s店就感覺自己在被詐騙。無論是購車價格還是配置都是魚龍混雜,大家都儘量找熟人,對於很多人來説,買車就是買吃虧。政府機構用的也不是純國產車,各個國企央企用的也大都是合資車。

民眾憑什麼能覺得國產車好?而且,各個廠家的宣發也做得比較差。主要是信息不對稱。買車的哪個不是想安全、有勁、舒適、有面子。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汽車耳熟能詳、如數家珍。所以,聽到周邊人的評價、網絡評價,彙總後,就選擇了某一款。虛榮?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高級需求的一種。每個人達到一定需求層次,都需要考慮面子、形象,貶義詞就是虛榮。更甚者關聯愛國啥的,尤其是手機行業,更是愛國熱門行業,吃飽後的需求之一。不再累述。

説這些年國產車已經從抄襲時代進入了自主設計階段,先不提技術上的差距,合資車和國產車最大的不同在於:

1、設計理念的不同,國產車有國產車的風格,合資車有合資車的舒適;

2、安全設計不同,國產盡最大可能在管梁、加強筋上下手,合資車則儘可能在有限元、整體框架綜合強度上下手;

3、節能理念不同,國產車總從減配、輕量化下手,合資車保持國外思路,從發動機效率、整體電路精確控制上下手。

4、外觀風格的不同,俗話説得好,牆裏開花牆外香,中式風格的設計在國內天天見,會有種審美疲勞的感覺,合資車則總有一些外來風範,不同的氣派和硬朗的線條;

5、設計單位管理風格不同,國外一般對研發單位扁平化管理,通過內部競標和競爭激發員工創新意識,國產團隊領導經常説“不要給我創造,好好給我研究吸收”。

不同的管理理念,也決定了產品最終的體驗。其實車都一樣,沒有一定誰好誰壞,差距也都在縮小,發動機造不了,也可以打着合作的旗號買老外定製的圖紙。而且在國內這個政策下,15年後半年一檢車,就算百來萬的瑪莎拉蒂,法定壽命也就最多二十年。最終買什麼車、選合資還是國產,還是得從個人收入水平、消費能力、政策法規、安全舒適、“軟”報廢年限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從這個角度來看,合資車沒有絕對的優勢,國產車卻有足夠十五年報廢的性價比。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