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裏將是亞洲最大地下巖洞工程,解決香港10%人口污水處理問題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香港新界沙田城門河畔,綿延數里的亞公角女婆山依勢而立,層巒疊翠。在其靠近大老山公路的山腹端,一幅寫有“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巖洞工程”的紅色條幅格外醒目。

草木皆學問,穿山見洞天。在工程車輛及器械的轟鳴聲中,建造者們排除萬難、鑿石開路,不斷拓展着城市發展的新維度。

10月28日上午,“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香港重大民生工程採訪團來到沙田梅子林路旁的巖洞工程地盤。“香港山多而陡,岩石堅固,沿市區邊緣的山地特別適合發展巖洞項目,屬於優質的‘隱藏’土地資源。”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多次撰寫網誌推展巖洞工程計劃。

2019年2月,特區政府正式展開施工工程,將沙田污水處理廠位於城門河河口的廠房遷往對岸女婆山的擬建巖洞中,以騰出優質的地面空間作其他有利民生的用途。有關項目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土地平整、興建連接隧道;建造主體巖洞和上游污水收集系統工程;在新建巖洞內興建污水處理設施,並拆卸現有廠房。

2021年7月,項目進入關鍵的第二階段建造工程。其難度和規模之大,令特區政府渠務署巖洞工程部總工程師梁家聰肩負不少壓力。“我們要挖出‘七縱四橫’11個主要洞室和多條網格式通風隧道,總佔地面積逾14公頃,巖洞建築羣體積約為230萬立方米,鑽爆最大截面可達900平方米,是城市環境下的超大截面隧道爆破施工。”

站在巖洞洞口,潮濕的空氣撲面而來,窄長的隧道似乎望不到盡頭。梁家聰直言,自己每天都要去洞內走走看看,遇到技術問題便第一時間與團隊溝通、解決。

據項目數字顯示,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將比原廠縮小一半佔地面積,利用世界先進的移動牀生物膜反應器等技術,峯值時可每日處理高達34萬立方米城市污水,解決香港十分之一人口的污水處理問題。“新廠以科技賦能,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地下巖洞工程!”梁家聰言語間帶着自豪。

渠務署預計,新的污水處理廠可於2029年落成並投入服務,屆時會開始清拆現有廠房,有關地塊最快可於2031年騰以並作其他用途。

巖洞工程緊鄰民居,施工場地十分狹窄,且爆破精準度要求極高……在重重關卡下,項目承建方中國建築國際集團展現出義不容辭的決心和專業科學的態度,將技術難題一一攻克。

負責項目總體統籌及建設的高級地盤經理李易峯向記者展示俗稱“珍寶”的智能化鑿巖台車,其伸縮鑽臂上安裝有排列整齊的微型感應器,“這些小傢伙就是我們的‘眼睛’,通過它們不間斷傳回的數據,工程師可實時掌握巖洞內的鑽孔位置、深度、以及岩石節理、堅硬程度等,大大增加了爆破工程的精準度,降低因爆破不確定性而衍生的額外工程及成本。”

此外,工程亦使用團隊自行研發、名為“巖洞探哥”的機器人監察系統,作為爆破工程後進洞測量和評估的“先遣隊員”。“它還能協助監測巖洞內的空氣質量,識別潛在風險,進一步提升施工安全,”李易峯補充説。

“看到洞口山邊那個白色盒子形狀的東西嗎?那是我們的5G基站哦!”提及“智慧工地”的創新應用,中國建築國際集團高級項目經理鍾發明侃侃而談。據瞭解,除了BIM、DfMA、MiC、物聯網等技術外,項目還積極引進前沿的數字化施工技術和測量設備,包括實時噴漿監測技術、3D激光掃描、工程監督系統等。

中國建築國際預計,第二階段施工工程將於2023年起進入爆破高峯期,每日最多可產生8000噸至10000噸花崗岩石塊。“從工程中來,到工程中去。這是我們秉承的基本施工原則。”李易峯笑説,這些石塊不會丟棄,而將循環再用,包括製作石料、混凝土和瀝青等,供後續或其他工程使用。

“巖洞為污水處理廠提供了天然屏障,在運作過程中產生的大部分氣體和聲浪將會與外界分隔,空氣及噪音影響因而受到控制。”梁家聰表示,渠務署已購入最新的污水處理設備,並優化通風隧道及通風井佈置,確保巖洞污水廠不會對環境產生任何污染。

家住巖洞工程附近的市民曾先生坦言,自己在沙田城門河一帶居住近20年,長期都聞到污水的腐臭味,區內居民已不堪其擾,“相信處理廠搬遷工程完工後,周邊環境和空氣會有很大改善,城門河畔將重現鳥語花香!”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週年及香港迴歸祖國24週年,香港特區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國建築集團共同舉辦了“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系列活動。期間,多位國家建築專家參觀和走訪香港重大民生工程,並與香港青年學生分享中國建築的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