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把準命脈激勵幹部,讓“蝸牛”變“黃牛”

近日,在浙江省縉雲縣2020年項目推進點評會上,兩家單位因推進改革、項目工作緩慢,被頒發作風建設“蝸牛獎”。被認定為“蝸牛獎”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不僅要在新聞媒體上公開曝光,還要被扣除綜合考核分和月考核獎金。無獨有偶,去年年底,廣東省遂溪縣舉行年度作風建設“蝸牛獎”頒發大會,2個單位、5位幹部“榮獲”首屆“蝸牛獎”。

以頒發“蝸牛獎”倒逼基層幹部轉變作風,確實是破解基層幹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一種有益嘗試。同時,轉變幹部作風也需要因地制宜,講究方法,唯有把準領導幹部思想行為的命脈,才能讓“蝸牛”變為勤奮工作的“黃牛”。

當前一些基層幹部不求上進、不幹實事,抱着“只要不出錯就穩如泰山”的心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部分幹部工作推動不力、履職不到位、有令不行、解決羣眾重點關注問題不及時,但現行的制度又難以對他們進行有效管制,成為困擾基層幹部管理的難題。

幹部激勵要把準命脈,瞭解基層幹部所思所想所懼。縉雲縣、遂溪縣把準了縣域幹部“熟人社會講面子”的命脈,設置“蝸牛獎”以“反諷”的方式倒逼幹部主動作為。被評為“蝸牛”的領導幹部和部門單位,臉上無光,自然會有所畏懼,懶官坐不住,自然就要主動進取。遂溪縣獲獎幹部蘇某坦言,“這次蝸牛獎,讓自己認識到了過去工作中的怠惰。必將知恥而後勇。” 據悉,浙江縉雲頒發“蝸牛獎”成效顯著,一些獲“獎”單位整改效果立竿見影。拖了一年多難以完工的村道建設10天內就解決了。公廁整改項目不到1個月就整改完成……可見,抓住“牛鼻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幹部激勵要精準識別。領導幹部種類繁多,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千差萬別,激勵措施的制訂需要落細落實。以評獎方式倒逼幹部作風轉變是一把雙刃劍。對不作為的幹部進行處罰需要仔細甄別原因,不能完全唯結果導向,要明確區分好責任,讓被處理人心服口服。事實證明,唯有精準識別,嚴厲處罰,才能讓落後者奮起直追,讓勤懇者不受委屈。

幹部激勵需講究方式方法。幹部作風問題非常嚴肅,既要講究方法更應注重效果。“反諷式”的警示教育雖能發揮倒逼效果,但如果不加限制,可能會對“獲獎者”日常生活和家人造成不必要的影響,這要求有關部門要把握好“度”和“量”。此外還要設置退出機制和正向獎勵機制,讓“獲獎者”能摘帽、有目標、有奔頭。對於那些即使用敲打的方式依然不願轉變作風,甚至破罐破摔的幹部,則要及時調整崗位,並且嚴肅追究主體責任。

唯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激發出“蝸牛”的內在潛力,才能讓“黃牛”精神在基層幹部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5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來論:把準命脈激勵幹部,讓“蝸牛”變“黃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