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國產反隱身雷達亮相,外形宛如一片竹林,背後有何奧妙?

眾所周知,飛機的隱身技術是現代軍事領域最重要的技術突破之一,擁有隱身能力的戰鬥機往往能夠吊打一切非隱身戰機,在執行對地任務時,也極大的壓縮了地面防空雷達的探測範圍,能夠在各防空系統的縫隙中來去自如。

但是俗話説得好,有矛就有盾,隱身技術在發展的同時,反隱身技術也有了新的進展。就在最近,南海艦隊的宣傳機構介紹了南海艦隊某防空旅的先進事蹟,在其展示的照片中,出現了一片奇怪的棍狀天線,看起來就和竹竿一樣。

新一代國產反隱身雷達亮相,外形宛如一片竹林,背後有何奧妙?

從這些天線的分佈和形狀來看,這很有可能就是我國米波稀佈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而這也是我國這款新型反隱身雷達首次正式亮相。

關於米波雷達能夠發現隱身戰機這件事對於大家來説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1999年,北約在轟炸南聯盟時,一架F117A型隱身攻擊機被南聯盟老舊的s125防空導彈所擊落,在此次作戰中,成功發現這架隱形飛機的,是蘇聯製造的P-18米波雷達。

也是從此之後,各個國家尤其是中俄兩國都開始進行米波雷達反隱身的相關研究。米波雷達之所以能夠探測到隱身戰機的存在,是因為隱身戰機儘管能夠依靠優異的氣動外形和隱身塗料反射吸收掉絕大部分的電磁波,讓雷達接收設備收不到反射回來的信號,但是隱身戰機本身並不能反射掉所有的電磁波,比如米波波段就不行。

新一代國產反隱身雷達亮相,外形宛如一片竹林,背後有何奧妙?

這是因為隨着波長接近被探測物體的尺寸,電磁波反射現象就漸漸不明顯,取而代之的是共振、繞射等現象。而現代隱身戰機上,總有一些部位和零件的尺寸在零點幾到幾米的範圍,例如機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等,這些位置對於波長大於1米的電磁波就很難有隱身效果,因此才會被其發現。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米波雷達都能夠反隱身,這也是其固有缺陷所決定的,由於米波波段本身特性的問題,米波雷達普遍存在低仰角盲區大,不能準確測高、空域覆蓋不連續的問題,這些固有缺陷並不好解決,因此西方國家也逐漸放棄了對於米波雷達反隱身的研究。

但是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們並沒有輕易放棄,在新世紀,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2001年,我國吳劍旗總師和其團隊研究出來的米波稀佈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技術獲得了當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就是我們此次所看到的這款造型獨特的反隱身雷達。那麼,我國是如何克服米波雷達的缺陷的呢?

很簡單,就是利用有源相控陣技術。如果説普通的雷達就像是鷹的單眼的話,那麼有源相控陣雷達就相當於昆蟲的複眼,但是這個複眼卻比昆蟲還厲害,探測範圍大不説,其可以通過多個發射機發射的波束相互干涉,合成一束波束,並控制其方向角度來發現敵機。

新一代國產反隱身雷達亮相,外形宛如一片竹林,背後有何奧妙?

眾所周知,現在軍艦或者戰鬥機上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都是由一個個的T/R元件,也就是發射接收模塊組合而成,而我國的米波稀佈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大家就可以理解成一個平放在地面上的巨大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每一個大竹竿都是一個發射接收模塊,在探測目標時,天線不動,但是它可以和艦載相控陣雷達一樣,通過合成波束去掃描來襲的隱身飛機,也正因此,才可以提高目標數據精度,增強分辨能力。

並且由於發射接收均採用了數字陣列,脈衝能量低,可以讓干擾設備發現不了雷達信號,所以抗干擾能力相當優異,並且由於米波波長較長,現有的反輻射導彈受到彈徑的限制,也無法追蹤其信號並對其發起攻擊。

新一代國產反隱身雷達亮相,外形宛如一片竹林,背後有何奧妙?

而且米波稀佈陣雷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便在於能夠發現B2隱身戰略轟炸機。之前我們提到過,米波雷達之所以能夠發現隱身戰機,是因為隱身戰機的一些部位尺寸接近米波波段長度,但是B2隱身轟炸機採用飛翼結構,機翼邊長極長,普通的米波反隱身雷達也發現不了其蹤跡,所以才被稱之為全波段隱身,但是稀佈陣雷達可以擁有更大的波長,便可以破掉B2戰略轟炸機的隱身功能。

當然了,這種雷達的缺陷也很突出,顯而易見的就是系統龐大,只能固定部署,戰時容易受到攻擊,因此主要用於國土防空,想要真正的對抗強敵的隱身戰機,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自己的隱身戰機,以及各種高超音速武器,將強敵的隱身飛機摧毀在對方的機場中。對此,各位老鐵們怎麼看呢?(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6 字。

轉載請註明: 新一代國產反隱身雷達亮相,外形宛如一片竹林,背後有何奧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