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助力海上高鐵建設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福廈高鐵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與長三角、大灣區等地互聯互通的重要紐帶,是我國第一條跨海高鐵,也是世界跨海高鐵速度之最,其全線順利鋪軌貫通的背後,是層見疊出的科技元素,映射出高鐵建造者們奮發蹈厲的創新精神。
“橋樑博物館”,為中國建造的壯美畫卷增添絢麗底色。雷公山特大橋採用量身訂造的球形支座,保障了橋身在強風暴雨頻發地段的穩定性;泉州灣鐵路橋首次採取無支座整體式橋樑,兼顧跨度與緊鄰公路橋的安全性;試驗研發出的安海灣大橋鋼混組合梁,能大幅增加橋樑剛度及使用壽命……因地制宜的創新應用,建造出擁有複雜多樣橋樑的“橋樑博物館”。科技賦能福廈高鐵,不僅使我國進入高鐵跨海時代的開山之作光耀世界,也必將為今後中國建造的科學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重器盡出,為大國工程保駕護航。世界首例由我國自主研發的40.6米大跨度移動模架的投入使用,解決了海域架樑難題,可抵禦14級颱風的可靠“身軀”,兼顧效率與安全;國產拉索電渦流阻尼器等氣動設備的應用,讓列車在海上狂風與地震中也能如履平地;研發全新“四電”智能裝備,用機器代替“人海戰術”,精準高效完成高空電網鋪設……關鍵時用得上、頂得住,這些先進的設備設施,如同令人安心的“小巨人”,支撐起福廈高鐵的智能化建造,檢驗出科技發展的驕人成果。
綠色堅守,為貫徹新發展理念與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橋樑建設加快我國耐海洋大氣腐蝕鋼從成功研發到投產使用的進程,使鋼樑和支架的耐用性得到提高;通過研製超長耐久防腐塗裝材料,減輕了橋樑建成後期的維護壓力;激光矩陣傳感系統、BIM平台等先進技術與現場設備進入聯網模式,協同作業使隧道施工成功率提升,有效減少施工污染。無論是建設材料還是建設過程,點點滴滴中體現福廈高鐵建設者們的銘刻於心的“綠色”情懷,方方面面中展現中國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定決心。
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坐上高鐵欣賞“碧波連碧空,白礬載白雲”的美景,而福廈高鐵建設帶來是“功在當代”的海上鐵路,更是“利在千秋”的巨大潛能和激越澎湃的創新動力。(李悦 劉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