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11日在墨爾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第四次外長會並發表聯合聲明。同一天,美國白宮公佈《美國印太戰略》文件。
近年來,隨着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到印太地區,美國企圖以“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為主要依託,推進“印太戰略”,與中國展開地緣爭奪。美方上述兩個動作彼此配合,擺出要在2022年全力推動“印太戰略”的架勢。“印太戰略”的本質是要打造地緣爭奪的“小圈子”,是冷戰思維的復辟,是歷史的倒退,應該被掃進垃圾堆。
霸權邏輯難掩
這份戰略文件老調重彈,很大程度是重複2021年兩次“四方安全對話”峯會確定的合作內容,充其量不過是整合了過去一年美方在有關領域的提法。
2021年3月16日,訪問日本的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左二)和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左一)與時任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右二)和防衞大臣岸信夫(右一)一同在日本東京出席“2+2”會談。新華社發(Pool圖片,太田潔攝)
在政治領域,美方繼續曲解“自由和開放”的本意,仍視中國為“最大的挑戰”,全力拉近與印太地區盟友夥伴的關係,煽動其在南海、東海、台海問題上與中國加強對抗,在基礎設施建設、公民社會、“財政透明和反腐敗”、新興技術等領域與美國站在一邊。在軍事安全領域,美方以防長奧斯汀2021年7月在新加坡富勒頓論壇上提出的“一體化威懾”概念為主軸,強化與盟友和夥伴的“互操作性”,繼續推進美英澳三邊安全合作機制,加強美軍應對空間、網絡、關鍵和新興技術等領域挑戰的能力。在經濟科技領域,美方以拜登2021年10月在東亞峯會上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為主攻方向,要在勞工、環保等方面提出“高標準”,推動“印太”數字經濟合作,與盟友夥伴建設美國主導、排除中國的供應鏈。
似乎是為了彌補新意不足,美方將上述內容套上“自由和開放、相互聯繫、繁榮、安全、韌性”等五個關鍵詞。但這五個詞並未能把模糊不清的“印太戰略”變得清晰一些。其實,無論美方怎樣變換説法,本質上都是圍繞維護霸權這一核心要旨在打轉轉。
掣肘不斷
從2021年11月起,消息人士就開始透露美方很快就要發佈“印太戰略”的正式文件,結果4個多月過去這份文件才出爐。不僅如此,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等戰略文件都延宕日久。如今,眼看3月1日拜登首次發表國情諮文的時間節點就要來到,美國不得不加快行動。從中不難看出,拜登政府意圖在“印太戰略”中添加更多實質性內容,但由於各方掣肘難以落實,不得不一拖再拖直至不能再拖。
這是1月1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發(沈霆攝)
首先,拜登政府遇到的最大掣肘來自於國內政治。美方“印太戰略”最大的短板在於缺乏區域經濟合作內容,但由於美國國內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強烈反對,拜登政府不得不繞開國會,艱難尋求能夠彌補缺陷的方式。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籌劃的“印太經濟框架”難以完全滿足地區國家經濟合作的需求,反倒是將美國未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短板暴露得更加充分。此外,拜登政府在“印太戰略”中塞入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疫苗注射等帶有鮮明民主黨特色的內容。但民主黨今年中期選舉選情看衰,共和黨大概率將控制一院甚至兩院,屆時國會能否長期支持這份帶有民主黨特色的“印太戰略”文件很值得懷疑。
其次,美國“印太戰略”得不到多數亞太地區國家歡迎。雖然《美國印太戰略》文件特意將東盟在地區的中心地位寫入其中,企圖把東盟拉到自己一邊,但實際上,美國越是這麼説,東盟國家就越是疑慮美國的真實用意,擔憂“四方安全對話”等機制實質上在削弱東盟作用,破壞東盟團結。從東盟一貫的“不選邊站隊”的立場來看,美國的所謂“好意”恐怕只是“一頭熱”。(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暢;編輯:孫萍、王申、程大雨)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