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營商環境評價”變成利益交換的籌碼 | 新京報社論
地方政府應該真正把功夫下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而非榜單運作上。
5月18日上午,國家發改委舉行5月份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
文 | 社論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5月18日表示,當前社會上以“國家”“中國”名義發佈的營商環境評價排名數量眾多,有的使用“權威”“官方”等詞語誤導社會公眾,有的過度強調得分排名、組織頒獎儀式,還有的藉機搞培訓、收取參會費用。對此,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方面進行查處,堅決斬斷營商環境評價背後的“利益鏈條”。
地方重視營商環境評價,希望自己的排名在“榜單”上位次靠前一點,這種心情不難理解。畢竟,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企業投資、項目選址、人才落地等;更不要説,營商環境帶來的美譽度,也會成為公眾評價一個地方吸引力的重要指標。
由此,作為直觀反映一地營商環境的“ 晴雨表”,形形色色的營商環境評價排名、榜單,一直以來備受關注。
客觀而言,如果單純作為一項學術研究,即便其所採用的指標體系、評價方法、數據來源等與通行做法存在一些差異,也可算“一家之言”。但很多排名、榜單顯然“志不在此”,而是指向了排名背後的經濟利益:以排名、頒獎的形式,向地方政府、市場主體收取“好處費”“贊助費”。
榜單漫天飛,排名各行其是,看似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實則不然。一方面,一旦榜單可以運作、可以交易,則其在客觀、真實上必然大打折扣,誤導公眾不説,也會導致地方在虛幻的成績中錯失發展機遇。
5月18日上午,國家發改委舉行5月份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
另一方面,因為存在這樣一條可以“議價”的利益鏈條,也因為這樣的評價來得比較容易,也會讓地方政府與市場主體過分追求榜單效應,而忽略甚至耽擱了現實層面的制度性改革。至少,也會影響其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的熱情。
此外,基於利益合謀基礎上的營商環境評價排名,也會成為地方官員政績訴求的一個指標。但力氣用偏了,自然就與正確的道路漸行漸遠。
其實,市場經濟信息蕪雜,不管是投資置業的老百姓,還是尋覓商機的市場主體,都希望有些可以參考的經濟環境數據、政府效能評估等,這也是各種榜單、排名有市場的基礎。但任何評價,都該基於事實,不能一切向錢看。
去年施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提及,“開展營商環境評價,不得影響各地區、各部門正常工作,不得影響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增加市場主體負擔。”“任何單位不得利用營商環境評價謀取利益。”
此次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也明確表態,國家發改委組織的營商環境評價不設“排行榜”“獎牌榜”,更不會向任何城市、單位收取費用,請社會各界共同監督。這樣的底氣值得肯定。
“營商環境評價”不是隨意操弄的橡皮泥。堅決斬斷營商環境評價背後的利益鏈,首先應該從地方政府做起——真正把功夫下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上。
説到底,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究竟怎麼樣,老百姓和市場主體最有發言權,他們的口碑,才是最真實,也最客觀的評價。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當務之急仍應是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這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的關鍵之舉,也是提升地方競爭力的根本之策。
編輯:馬小龍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