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這是山東省推動農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方案的基本標準,這項工作被當地幹部羣眾稱作“户户通”工程。新華社記者近日跟隨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督查組在山東省多地發現,不少村民抱怨:一些“户户通”工程質量堪憂,出現了“鋼琴路”“倒灌路”等問題,且強行攤派羣眾個人出資修路,甚至有的低保户也被攤派。
“户户通”成“户户痛”,“民心工程”變“寒心工程”,好好的政策又被念歪了。其實,好政策在落實過程中變味、走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道理早已被掰開揉碎講了無數遍,但現實不容樂觀,“老問題老犯”依舊不是個案,山東多地“户户通”成“户户痛”問題就是典型例證。
從表象看,問題出在“錢”上。上級政策要求,建立以市、縣級為主的財政補貼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羣眾自願出資出勞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各界進行多種方式的捐資捐助。自願捐資捐助不夠怎麼辦?一些村鎮便開始強行攤派,路修與不修、修好與修壞,全看每户村民是否出錢和出錢多少,連低保户也不例外。
應承認,基層錯綜複雜,農民覺悟也有高有低,自願捐資捐助可能不夠用,但這不是強行攤派的理由。一方面,按户攤派已背離了“户户通”工程的初衷,不可能達到“確保建成羣眾滿意工程”的目的;另一方面,按户攤派必然造成質量堪憂、參差不齊問題,比如對沒出錢的村民來説,家門口的路會變成刺眼的“貧字牌”。此外,收費標準不一、管理混亂、缺乏監督,很容易造成貪腐問題。
從本質上看,問題出在政績觀上。在《山東省推動農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方案》中,“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突出實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等,是被重點強調、反覆強調的工作要求。因此,各村鎮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狀況有序推進,盲目提高建設標準、“打腫臉充胖子”,自然會導致資金不夠用等問題。
可見,“户户通”成“户户痛”,根在政績觀“跑偏”、錯位。在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中,部分地方習慣於“向上看”、不注意“向下看”,過度追求“面子政績”,沒把羣眾訴求和利益放在首位,甚至都沒顧及低保户等特殊困難羣體的切身感受,讓民心工程寒了民心。
值得一提的是,“户户通”變“户户痛”的問題,在山東多地集中出現,而且無遮無掩、一覽無餘,何必等國務院督查組“大駕光臨”後才啓動整改?據報道,督查組一提“户户通”,立刻就打開了村民們的話匣子。這也説明,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廣大羣眾的意願沒有得到尊重、心聲沒有得到傾聽。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問責一個,可以警醒一片。好政策在執行中走樣,理應依規依紀依法問責那些“歪嘴和尚”,否則老問題還會再犯。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