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半個月內超百人中招!陽台晾的衣服可能暗藏“殺機”……
隨着氣温漸漸升高
爬山、踏青、賞花、逛公園
成了大家最喜歡的户外休閒活動
但要小心的是
它們也一樣忍不住出來“透氣”……
近日,廣州一小區
下起“毛毛蟲雨”,
真“毛”骨悚然啊!↓
市民樹下拍照,意外被毒蟲咬
上週,深圳市民李女士身着短袖
到樹叢中賞花拍照
一個不留意
李女士手上突然被蟲子咬了一下
接着便感覺手臂有些不太對勁
李女士放心不下,立馬前往附近的深圳市中醫院就醫。經過醫生診療,在敷了藥膏後,李女士被咬傷部位已經痊癒。
深圳市某醫院:3月下旬
120人被毒蟲咬傷
記者從深圳市某醫院急診科瞭解到,近期被毒蟲咬傷的患者突然增多,光3月下旬就有120人,4月前8天也有48人。
一位男性患者在清明掃墓時,被不知名毒蟲咬傷,局部受傷情況較嚴重,手腕處出現組織壞死、發青發黑、長皮疹的情況,五根手指也腫脹得粗了一圈。
該醫院急診科主任曾仲意表示,大多數患者還是比較輕的症狀,局部紅腫,有些會出現瘙癢,甚至出現局部組織的壞死。如果是過敏體質的話,還可以出現比較明顯的全身症狀,包括全身的皮疹,全身的瘙癢,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這種是最危重的情況。
户外遊玩
最好不要直接坐在草坪上
對於輕症患者來説,可以用肥皂水或清水來清洗傷口,再塗一些皮炎平、皮康霜之類的外用激素類藥品。如果病情危重,還是應該及時就醫,在到達醫院前,可以自行用一些抗過敏類藥物。
白紋伊蚊也容易傳播登革熱病毒
醫生提醒,大家到户外遊玩,最好不要直接坐在草坪上,可以鋪上墊子。毒蟲咬傷除了螞蟻、毒蜘蛛、蜈蚣、蠍子外,隱翅蟲,蜱蟲也容易咬傷人。
毒蜂螫傷最常見
晾好的衣服“抖抖”再穿
最常見的還有被毒蜂螫傷。
毒蜂除了在樹上或者山林裏出現,
還常見於建築物的屋檐外。
醫生提醒,
毒蜂容易出現在家裏的陽台上,
尤其喜歡鑽進晾曬的衣物內。
有毒的馬蜂
曾仲意表示,毒蜂經常會飛到陽台,鑽到人曬的衣服裏,人沒有發現,一不小心穿衣服的時候有可能被它螫傷,醫院也經常接到這樣的患者,所以曬完的衣服最好拿起來抖一抖。
在陽台收晾曬物品時
記得抖一抖衣物
經常留意家裏窗台屋檐
有無毒蜂巢穴
外出更要做好防蟲害叮咬的措施!
在户外除了要提防蚊蟲
也要分外當心毒蛇襲擊
一旦人被咬,
也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最近一段時間
廣東就有多人被毒蛇咬傷
菜園摘菜,
女子突然被咬傷
3月17日下午5點多,家住廣州從化區江埔街的黃先生像往常一樣,在自家果園修剪荔枝樹。突然,黃先生感覺手上傳來一陣刺痛,低頭一看嚇壞了。不知從哪裏竄出來一條蛇,在他的手上咬了一口。黃先生當機立斷,拿起手上的鐮刀向蛇揮去,幾下就把蛇打死。
因為沒有手機,未能及時通知家人。黃先生立即簡單擠出毒血,用水清洗傷口,開着小電動車趕回家中。不料眼前一黑,撞上施工的鐵柵欄,整個人失去意識。幸運的是,黃先生被路過的鄰居及時發現,呼叫120送到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就診。
醫護人員立即展開搶救,為爭取時間,開通綠色通道,經過清創、注射蛇毒血清等一系列蛇咬傷救治流程後,黃先生病情轉危為安。由於摔傷嚴重,黃先生小腿還縫了27針。回想起當天,黃先生心有餘悸,因為咬傷他的可是十大毒蛇之一的眼鏡蛇,長約80釐米。
被蛇咬傷後第二天,黃先生手腫痛厲害
無獨有偶,在當天下午6、7點鐘,醫院急診科陸續收治了兩例被竹葉青蛇咬傷的女患者。一名女患者是從外地來從化踏青賞花,在山上不小心受到了毒蛇的攻擊。另一名女患者住在從化區江埔街,房屋四周都種有果樹,當時她正準備打開煤氣閥,不料被躲在此處的毒蛇咬了一口。所幸,兩名女患者被及時送到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就診,情況穩定。
雨季毒蛇頻繁出沒
已有多人中招
每年雨季,毒蛇出沒頻繁,這個季節也正是蛇咬傷的高發期。
記者從深圳市某醫院獲悉,醫院急診科近半個月內,已收治了14名被毒蛇咬傷病人!
毒蛇的種類也不少,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眼鏡蛇,甚至眼鏡王蛇等10大劇毒蛇,都能找到蹤影,而竹葉青則是最常見的毒蛇。
荔林公園內的竹葉青蛇
雨前、雨後、洪水後,
要儘量減少野外活動,
遠離茂密的草叢。
陰涼的樹林、草叢、水邊,
疏鬆的土壤和亂石堆
也是蛇類出沒較多的地方
大家一定要注意了~
毒蛇傷人頻發醫生建議如遇到儘快就醫
鑑於夏季是毒蛇傷人高發期,醫生提醒,如果被蛇咬傷,不要驚慌,可以先採取緊急處理措施,並第一時間就醫。
被咬後,首先要脱離蛇,可用木棒等驅趕蛇,但儘量不要對其窮追不捨,以免發生二次傷害;
其次,要儘量記住蛇的外形,如顏色、花紋、蛇頭形狀等,最好能拍下蛇的樣子;
還要立刻取下手錶、戒指等物品,給手指或胳膊解壓,避免該部位腫脹後受傷,有條件可以用清水反覆沖洗傷口。
如果被眼鏡蛇這來神經毒素類毒蛇咬傷,則需儘快放血排毒,可在傷口處劃十字來排毒。
“總而言之,被咬後,儘快來就醫是第一原則。”曾仲意強調,“最好是 2 小時內就醫,患者可以叫救護車或求助交警儘快送醫。”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