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浦東新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宋寧華/文
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的濱江貫通開放,將藴含上海精華的黃浦江兩岸開放給市民遊客。在這個“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後,如何進一步提升完善功能、把黃浦江兩岸打造為“可漫步、可閲讀、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間,又是一篇大文章。
如今,這篇大文章有了“小續篇”。繼耀華濱江打造本市首個開放可搭帳篷的濱江綠地後,東岸濱江將首次選取5塊符合條件的草坪,避開草坪發芽期和養護期對外開放,滿足市民遊客的搭帳篷需求。
搭帳篷,看似“小眾”的需求,為什麼“梅開二度”?對於公共空間的管理者來説,如何打破既有的管理理念、以精細主動的服務讓市民遊客的幸福可感可及?
濱江搭帳篷看似簡單,也經過了不少曲折和爭議。隨着市民遊客日益增長的搭帳篷需求和破壞綠化之間的矛盾,一度讓濱江的日常管理出現“貓捉老鼠”的情景。根據《上海市公園文明遊園守則》的相關規定,為維護遊園安全,公園內不適宜開展燃放煙花爆竹、燒烤、宿營、放風箏和搭建帳篷等活動,相關活動只適宜在規定場所內進行,前提是公園有設置可以進行這些活動的場所,為此許多地方不允許隨意搭帳篷。耀華濱江綠地改造中建造了搭帳篷平台,有效解決了這個長期困擾市民遊客和管理者的問題。由於市民反響強烈,此次劃出專屬草坪搭帳篷,並制定出護綠“攻略”,則可謂是前者的“升級版”,體現出管理者面對矛盾不是簡單“一刀切”,而是將市民遊客需求和有效管理兼顧的繡花針式城市治理功力。
堵未必治標,罰也不見得一勞永逸。在城市治理中,類似這樣的“兩難”問題並不少見。去年上海兩會時,上海市人大代表施政曾提出“買5角錢葱被罰200元”的話題,“到菜場花5角錢買把葱,兜三圈停在菜場門口,因為亂停車被罰款200元;又得接着往家趕,因為晚了回到小區裏就沒有車位了。除了罰款,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她認為,數字化城市轉型應用的算法應該從老百姓需求側來考慮,才能和老百姓的生活更加適配。
同樣和數字化轉型相關,12月1日,上海市首部社會治理領域的浦東新區法規——《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管理領域非現場執法規定》正式實施後,有些數字耐人尋味:近半個月來,浦東新區城管系統共辦理非現案件548件,其中不予處罰417件,這些案件均為首次且輕微的違法行為。即通過勸説教育,實現教育與處罰將相結合、處罰與管理相融合,確保不為罰而罰。濰坊路上一家店主把雞蛋等擺在門前的人行道上售賣,浦東新區城管局通過非現場執法,確認其違法行為存在,最終她因首違且行為輕微被免罰。店主王女士表示,“以前可能會‘打游擊’,現在更要時刻督促自己。”因為非現場執法設備的長效常態監管,消除了部分商户或個人的僥倖心理,促使其不得不守法,提高守法自覺性,變被動的“遵從”為自覺主動地“遵守”,最終形成良好的守法經營氛圍,使市民羣眾對街面秩序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面對百姓的常規需求,正向回應並不困難;但針對一些看似“兩難”的話題敢於逆向思維,以人為本,突破創新,方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生動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