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處暑,暑氣至此而止,夏秋交替燥邪起,學點規矩保健康!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綜合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今日處暑

處暑在立秋之後,為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並非其字面意義“正處於暑天”,而是指暑氣至此而止。

處暑天氣的特點是中午熱、早晚涼、晝夜温差大,伴隨着秋雨的來了,氣温會逐漸降低。

在北方,這個節氣之後,暑濕逐漸被秋燥代替。而對於南方大部分地區,濕熱之氣勢頭依舊猛烈。

因此,處暑節氣養生,北方當注意養陰生津,南方則需注意温陽祛濕。

處暑養生注意

1、早卧早起以斂陽

處暑時節儘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並要早睡早起,這樣可以避免秋乏。

此時節大家需儘量避免熬夜,爭取晚上亥時至子時間入睡,即晚上9點到11點入睡,儘量避免11點後睡覺。

因為睡眠為陽氣收斂的過程,長時間熬夜則不利於陽氣收斂。

2、飲食應少辛多鮮

秋季燥邪當令,為避免邪氣傷人,處暑時節不宜食用辛辣燥熱之品,謹防耗氣傷陰,加重陰虛上火、秋燥煩渴的症狀,引發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痤瘡、便秘、痔瘡等不適。

辛辣燥熱之品如辣椒、花椒、桂皮、酒、火鍋、燒烤等。

此外,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除了忌食辛辣外,還應增加酸味果蔬的攝入。

如橘子、檸檬、獼猴桃、石榴、葡萄、柚子、酸棗、西紅柿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再者,處暑之後沿海開漁了,新鮮水產大量上市,選擇豐富。

由於魚蝦、海鮮、鴨子等水產品普遍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大家可適當多吃。

注意

一夏無病三分虛,處暑時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除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温熱的食物或藥物,以防進食過多温熱的補品使肺的陰津被燥氣所傷。

3、住所防寒氣

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

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氣最容易穿透彌散。

初秋雖然不冷,但晝夜温差開始變大,所以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護身體陽氣。

而對於白天的悶熱,只要室內温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儘量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盪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4、運動輕緩別過量

初秋後天氣轉涼,空調房宅了一個夏天,很多人忍不住跑出去運動。適量運動本是好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

但如果過量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是傷身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本該收斂陽氣了,過量運動卻會消耗陽氣。

季節交替防病氣

處暑節氣,從臨牀經驗看,很多人都會遇到以下幾種健康問題:比如上火、五心潮熱、口乾口燥、咽喉腫痛、睡眠差、感冒等。

針對不同的情況,大家可在醫生指導下辨證調理。

1、上火

中醫認為,火有虛實之分:症狀重、來勢猛的屬於實火;症狀輕、時間長、病情反覆的屬於虛火。

降虛火,主要靠滋陰降火的藥物;滅實火,則要選擇清泄降火的藥物。

2、氣陰兩虛

汗液是人體精氣化生,正常出汗可調節陰陽,但汗出過多,人體之氣隨汗外泄,容易導致氣陰兩虛,而出現心慌、四肢發冷等不適。

有以上症狀的人羣,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中成藥治療。

3、咳嗽

中醫講“燥易傷肺”,因此,秋季容易因為天氣乾燥發生咳嗽或乾咳無痰、口舌乾燥等症。

肺津傷則見咽痛、目澀、鼻出血、乾咳少痰、皮膚粗糙、大便乾結等症狀。

對於此類咳嗽,吃些新鮮的秋梨有一定緩解作用。

4、皮膚幹癢

處暑過後,降水減少,濕度降低,皮膚容易乾燥,在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對此,除了要注意及時飲水補充水分外,還應注意塗抹潤膚霜。

5、血壓起伏

秋天氣温下降,會引起血管收縮,從而升高血壓。因此,本身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人羣,在秋天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明顯降温天氣時,要避免早晚在户外呆太久時間。

6、咽喉炎

秋季也是急慢性咽喉炎高發期,粉塵、煙霧等是引發咽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天氣較乾燥時,這些物質瀰漫於空氣中,容易對咽喉部造成刺激,就會出現咽喉腫痛、咽乾、聲音嘶啞等症狀。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可嘗試取適量蘆根、荸薺煮水代茶飲,有緩解不適的功效。

7、鼻炎

有些人每年秋天就開始犯鼻炎,噴嚏、鼻涕不斷,眼睛、鼻子過敏。原因跟咽喉炎類似,氣温下降,天氣乾燥,空氣中浮塵較多,就容易侵擾到鼻子。

為緩解不適,有鼻炎病史的人平時可多點揉迎香穴具有清熱散風,去燥潤肺,宣通鼻竅。

小貼士

方法:

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約0.5寸、鼻唇溝中。

按摩前全身放鬆、舌尖抵上齶,將雙手中指指尖點於迎香穴,待有酸脹感後,再用兩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順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發酸、發脹、發熱為度。

8、抑鬱

秋天常給人一種淒涼悲傷的感覺,過於悲傷則易傷氣,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

在此給大家介紹一個秋菊清心茶:杭菊、麥冬、百合各5克,紅茶葉一小撮。熱水沖泡,10分鐘後代茶飲。

此茶具有清肝瀉火、滋陰潤燥、寧神養心的作用。

來源:養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