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星專利顯示壓敏指紋掃描儀, 可能會在GalaxyS9上使用!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綜合

  劇science科技匯調查發現,在蘋果推出iPhoneX之前,使用顯示嵌入式指紋掃描儀的手機傳言在網上傳流。我們相信DisplayID掃描儀旁邊會顯示一個TouchID傳感器。但是,沒有發生這種情況,蘋果公司選擇完全放棄了TouchID。

  三星也已經在2017年旗艦機上定居了傳統而奇特的電容式傳感器。不過,明年的指紋傳感器似乎將在三星設備上重新出現。

  三星可能會在2018年的旗艦智能手機之一上推出新的指紋掃描儀技術。他們在韓國註冊了一種顯示器嵌入式壓敏指紋掃描儀的專利。這些專利顯示,它可以放置在顯示器底部的某處,位於Galaxy S8虛擬主頁按鈕附近的位置。

  今年早些時候有傳言説,Galaxy S8可能會使用顯示嵌入式指紋掃描儀進行推出。不過,即使在Galaxy Note 8發佈的時候,三星也可能對這項技術感到不滿意。這導致在手機上創建了奇怪的指紋掃描儀,分析當前情況,似乎三星可能會在Galaxy S9上使用。

  目前的三星旗艦公司已經擁有虹膜掃描儀和麪部識別系統。然而,使用新的指紋掃描儀技術,這將是即將推出的三星旗艦智能手機上的安全層的另一個補充。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步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嚮往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環境,必然對住房和辦公等建築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防水工程作為建築工程的一部分,對建築的質量和壽命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隨着防水市場的蓬勃發展,數千家防水企業在這個市場各分一杯羹,而真正規範化的企業並不多,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防水企業寥寥無幾。隨着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防水企業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脱穎而出,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重要地位 ,才能走的更遠。

  青龍建材集團公司高度重視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近日,青龍建材博士研發團隊申請的又一項名為《地下室防水構造及其施工方法》的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充分彰顯了青龍防水的研發實力和團隊技術水平。

  當前地下室防水的傳統做法是在混凝土基層上鋪設防水卷材或塗刷防水塗料,儘管各種防水材料的種類和質量在不斷改進和提高,但由於混凝土熱脹冷縮產生的裂紋、防水材料搭接處的處理不當和地下水壓高低不同的影響,單一的剛性自防水和柔性防水結合的方式在防水要求較高的場合難以達到防水要求,不但難以竣工驗收,也給返修帶來困難。因此,地下室防水要根據地下室實際情況做到防排結合、因地制宜的原則,既要有合理的防水構造層次,也要把握好施工質量關,使地下室防水達到設計使用年限。該發明專利提出的地下室防水構造實現了對整個地下室的“全外包”皮膚式防水,而且施工簡單易行,綜合造價低、防水性能好、性價比高,可滿足建築市場對綜合性能理想的地下室防水的需求,適合廣泛應用於地下室和其他地下建築的防水。

  據青龍集團公司技術研發團隊領頭人薛興勇博士介紹,鑑於傳統地下室防水做法的諸多缺陷提出新型地下室防水構造做法,相對於現有技術具有突出優勢,該技術升級和整合了地下室防水設計中“防排結合,複合防水,剛柔相濟”等原則,對我國地下室防水技術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據瞭解,目前青龍集團公司已擁有各類國家專利三十多項,多數專利獲得授權,在防水行業中擁有核心競爭力,當前公司大力投入新產品研發和專利申請,保證企業在行業技術中處於領先地位。公司多次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認定為南寧市企業技術中心,多款產品獲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科技成果鑑定和科技新成果推薦證書,2017年榮獲“中國建築防水科技先鋒企業”,是防水行業中為數不多的技術型防水企業。

  此次發明專利的獲得標誌着青龍建材技術水平得到權威防水行業專家的認可,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技術革新再上了一個新台階,這將有利於青龍建材充分發揮主導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在市場博弈中佔據優勢地位。

  (2017-10-09)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保護期限短,只侷限產品的形狀結構方面的的技術方案(如一種可拆卸的自行車) 而發明保護期限長,不僅可以保護實用新型的內容,還可保護一些方法發明,例如一種網絡通信方法! 它們的保護效能差不多(如都有新穎性或創造性的話),只是審查程度不同(發明知識產權局會審查新穎性和創造性之後授權,授權後不易無效,實用新型不審查新穎性和創造性,授權後容易被無效)。

  一、內容的不同:實用新型專利説簡單點就是在用途上進行創新,發明專利則是一種新的東西,至今未曾出現,被髮明出來的。

  二、需要的材料不同:

  (一)實用新型:1、申請人的身份證複印件及聯繫方式;2、專利名稱;3、產品的結構圖;4、產品的詳細資料及説明。

  (二)發明專利:1、申請人的身份證複印件及聯繫方式;2、發明名稱;3、產品的詳細資料及説明(包括技術配方)。

  (三)、辦理的時間不同:實用新型從申請到發證大概需要4-6個月,發明則需要1-2年的時間才能拿證。

  四、辦理流程的不同:發明專利申請流程:專利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受理→申請人交納申請費→專利局進行分類→初步審查→書面提出實質審查請求、交費→實質審查→授予專利權→獲得專利證書。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流程:專利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受理→申請人交納申請費→專利局進行分類→授予專利權→獲得專利證書。

  (2017-10-17)


  中國歷史不乏南北分裂的局面。例如,魏國與吳蜀,東晉與五胡,南朝與北朝,南宋與金國,這些都是典型的南北分裂對立局面。但是,自元朝滅南宋之後,元、明、清三代都是大一統局面,中國再沒出現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

  要想弄清這一問題,先來看看自古南北重要的分界線在哪裏?自古南北的重要分界線主要有三處:淮河、秦嶺、長江。例如,魏吳以淮河為界,魏蜀以秦嶺為界。東晉與五胡政權亦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北雖有時併入東晉,但並不穩定。後來南朝的宋、齊、梁亦大體延續東晉。陳朝與隋朝則與長江為界。南宋與金朝則東以淮河為界,西以秦嶺為界。

  在元朝之前的歷代王朝,這三處分界線往往成為了各行政區域的分界線。例如,漢朝關中與益州以秦嶺為界,河南與揚州以淮河為界。唐朝關中與山南東西道以秦嶺為界,河南道與淮南道以淮河為界,淮南道與江南東西兩道以長江為界。

  地理分界線與行政區域分界線的重疊,往往成為分裂割據的温牀。例如,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朱温與楊行密以淮河為界;楊行密與錢鏐以長江為界;王建與朱温、李茂貞以秦嶺為界,各自割據一方。

  這種按重要地理分界線劃分行政區域格局一直到元朝才改變。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這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首次將淮河、秦嶺置於行省內部,不再成為行政區域的分界線。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南以長江為界,北以黃河為界,淮河處在行省內部,從此失去了行政區域分界線的作用。

  元朝的陝西省首次包括漢中地區,秦嶺也喪失了行政區域分界線的作用。從此以後,陝西與川蜀的分界以大巴山為界,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是,元朝尚未改變長江行政區域分界線的作用。這一問題延續到明朝,明朝的南直隸地區大體就是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今天的安徽、江蘇兩省已經將淮河、長江都置於行政區域內,長江也喪失了行政區域分界線的作用。

  所以,明朝之後,淮河、長江、秦嶺,基本都已喪失了行政區域分界線的作用。這一傳統從明朝延續到清朝,再從清朝延續至今天。

  雖然必須承認,南宋之後再無南北朝局面,與北宋王朝提高文官地位、遏制武將專權,加強中央集權等種種措施有非常大的關係。但是,自元朝開始將秦嶺、淮河、長江置於行政區域內部的省級劃分,對於防止南北分裂對立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king”:元大運河的作用更大

  網友“天中司馬空”:民國

  (2017-10-21)


  説起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每一樣都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如果説起中國近代有哪些重大發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中國近代有一項偉大發明經常被人們忽略,它不僅造福了數十億中國人,甚至可以説造福了全世界的人類。它就是雜交水稻。

  説起雜交水稻,人人都知道袁隆平,知道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但是除此之外,對於這位解決了中國飢餓問題的老人,您還了解多少呢?恐怕除了記得小學課本里那個曾經在水稻田裏的認真老人,此後再沒有什麼印象了吧!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而就在今年世界糧食日的前一天,袁隆平又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水稻平均畝產達1149.02公斤。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再次把袁隆平帶到了大眾的視野,今天就讓我們藉機對袁老多一份瞭解。

  袁隆平,1930年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隨後被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59年,大饑荒開始,人們到處挖野菜、吃草根、吃樹皮、吃泥土......,據老人們描述,當時地上能吃的東西可能都被挖光了。袁隆平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被活活餓死的慘狀,從此,“如何解決飢餓問題”成了他的最大心病。

  我們傳統觀念裏經常會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少,而且產量低下。因此,提高畝產量,成了解決中國飢餓問題的首要辦法,袁隆平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的威脅。

  1960年,袁隆平在學校的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羣”的水稻,這株水稻穗大粒多,遠遠超過普通稻穗。正是這一株“天然雜交稻”啓發和堅定了袁隆平培育人工雜交水稻的研究。這一研究就是10年,中間經歷了種種困難和質疑,無數次的失敗,袁隆平始終堅持。終於在1970年,研究出一株被命名為“野敗”的野生稻,這成了所有雜交水稻的母本。

  又經過幾年的研究,雜交水稻的技術更加成熟。1976年開始,全國推行雜交水稻。1981年,袁隆平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特等發明獎。袁隆平研究出的雜交水稻被外國人稱為“東方魔稻”,秈型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與氫彈、人造衞星的發射回收並列為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

  2000年,袁隆平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8年,袁隆平擔任北京奧運會001號火炬手;2014年,袁隆平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今年7月,袁隆平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全程用英語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贏得了無數掌聲,驚豔了全世界;在剛剛過去的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海水稻”的研究也實現許多突破;今年10月,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畝產再創新高。

  袁隆平無疑是人生的贏家,一生獲得榮譽無數,他是世界各國爭相邀請去講學的對象。但是即使如此成功的袁隆平,其生活依然是簡單樸素。在如今87歲的高齡,他依然奔走于田間地頭,為自己的“禾下乘涼夢”不懈努力,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飲水思源,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袁隆平教授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永遠記住這位可愛的老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qzuser”:偉大,無私,袁老比那些明星貢獻大太多,卻少有人關注,甚至逐漸被遺忘了

  (2017-10-20)


  本報訊可以升降的高跟鞋、帶座位的行李箱、防堵塞蹲式馬桶……湖北大學計算機學院電子與通訊工程專業24歲研究生廖可富,1年申請16項發明專利,目前已經拿到9項專利證書,他期待將部分專利轉化為實用產品,造福社會。

  愛上發明,始於偶然。廖可富還在武漢大學珞珈學院本科讀通訊工程專業時,有一年冬天在武漢宏基車站等候長途車回監利老家。候車室長椅上坐滿了乘客,拖着行李箱的他一直站着,心想要是有個座位多好!廖可富突然來了靈感:在行李箱旁附上可以摺疊的座位不就可以了嗎?相當於可以摺疊的行李箱。這個想法得到學校教務處付雪江老師的鼓勵後,他拿出紙筆把這個構思畫下來。

  (2017-10-26)


  【公告簡述】

  2017年10月24日公告,近日,公司獲得歐洲專利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專利名稱:GUARDRAIL POST,專利號:EP3018257。【相關公告】

  【公告點評】

  專利的取得是公司堅持持續創新的新成果,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公司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發揮公司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促進技術創新,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有積極影響。

  【近兩月機構評級】

  無

  【技術點睛】

  該股近期震盪整理行情,成交量維持穩定,MACD指標走勢不明,密切關注為宜。

  (2017-10-24)


  高沃知識產權

  高沃是專業從事知識產權代理業務的法律服務機構,旗下包含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北京高沃國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業務主要涉及商標、專利、著作權的基礎申請和維權訴訟等事宜。

  1.048億元!繼山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相繼取得突破後,近日,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趙中偉教授團隊的“電化學脱嵌法從鹽湖滷水提鋰”技術3件相關專利,以獨佔許可方式成功轉讓給上海鄲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使用費超過1億元。雙方將共同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體負責專利的產業化和生產。

  據悉,此次合作涉及2件中國發明專利和1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獨佔許可實施使用費共計1.048億元,其中貨幣資金2480萬元,股權價值8000萬元。根據中南大學相關政策,研發團隊可獲得此次轉讓收益總額70%獎勵。

  “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校科技活動的重要內容,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需要高校、企業、金融、政府四方合力。高校要引導科研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要充分發揮高校院所引領作用,讓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活水噴湧而出,為支撐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有效成果。”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劉海波日前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隨着國家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鬆綁,不僅是中南大學,許多沉睡在高校裏的創新成果正逐漸被喚醒。累累經濟碩果正掛滿高校知識產權轉化枝頭。

  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團隊研發的“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被買斷20年獨佔許可使用權,創下5億元的高價許可;

  同濟大學王佔山團隊將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置”6件發明專利授權轉讓,對價800萬元;

  四川大學王琪團隊研發的分子複合MCA阻燃劑製備技術已在全國20多家企業獲得應用,相關產品出口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實現產值約3.1億元。

  在國家如此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和個人抓緊機遇,創新轉化科技成果。其實,您的技術也藴藏着巨大價值,只缺少發現的眼睛和足夠的重視。高沃知識產權致力於技術挖掘和專利佈局,幫您的技術轉化為“黃金屋”。

  文/高沃知識產權

  (2017-10-11)


  最近幾年,尤其是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德州市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青年,他們以卓越的才華和堅實的奮鬥,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征程中,譜寫出了壯麗的青春樂章。今年是紀念五四運動98週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了團結引導各族各界青年交流互動,成長成才,建功奉獻,由共青團德州市委、德州市青年聯合會、大眾網德州頻道聯合推出《青·開講》欄目,五四青年節之際正式開播,今天推出第24期,歡迎您的關注。

  大眾網德州10月19日訊(記者 翟巖)10月19日,由共青團德州市委、德州市青年聯合會、大眾網德州頻道聯合推出的《青·開講 我的青春我的夢——德州青年最美故事分享》欄目第24期開講,國網武城縣供電公司楊莊供電所運檢班班長、外電入魯大動脈±660千伏銀東直流屬地化護線員楊加明做客大眾網演播室,作為“2011年度全市防範和打擊破環電力設施及竊電違法犯罪工作先進個人”,“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先進個人,以及2016年度山東省“優秀光明員工”,楊加明分享了自己這些年堅守電力一線取得的驕人成績和工作感悟。

  2009年,楊加明成為國網武城縣供電公司的一名電力工人。電力行業是很辛苦的職業,不論嚴寒酷暑,不管颳風下雨,為了保障萬家燈火通明,楊加明一直紮根在最艱苦的一線崗位,從事輸電線路巡檢維保工作。

  ±660千伏銀東直流是國家西電東輸的重要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660千伏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線路。2011年,楊加明成為這條外電入魯大動脈的護線員,這條線路承載着山東省十分之一的用電量,是一條不能停電的“大動脈”。

  “我剛接手護線任務時,由於這世界上第一條660千伏直流線路,沒有可借鑑的巡線方法,只能是摸着石頭過河,一點點慢慢摸索。”楊加明説,經驗是時間和腳步的積累,工作之餘,他通過書籍、網絡一點點蒐集護線知識,結合實際工作,慢慢摸索出一套“看、聽、摸”三步巡線法,並且通過這套巡線法多次發現並上報線路運行安全隱患,為特高壓研究直流運行維護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山東省電力集團公司和山東省檢修公司多次對其進行通報表揚,同事們都稱他“銀東線下的哨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楊加明目前已有兩項創新發明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還有三項專利正在申報中。2014年,楊加明參與一次雨夜搶修高壓線路過程中,用來斷開分支開關的絕緣杆被雨水打濕,無法進行帶電操作,回去以後,他就一直琢磨怎麼才能確保絕緣杆在雨中安全操作。通過查閲各種資料,反覆的試驗,他發明的一種“新型絕緣杆防雨護套”製作完成,併成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自身挖潛服務社會,鐵塔銀線守護光明。楊加明堅守電力一線工作8年,讓平凡在奉獻和創造價值中閃光。那麼,他是如何做好電網工程的“光明使者”的呢?請聽楊加明的講述。

  (2017-10-19)


  據武漢晚報報道,湖北大學計算機學院電子與通訊工程專業24歲研究生廖可富,一年申請16項發明專利,到今天已經拿到9項專利證書,正在求職的他,信心滿滿地説,另外發明專利正在審批“路上”,期待有機會將部分專利轉化為實用產品,為居民服務。

  愛上發明,始於偶然。還在武漢大學珞珈學院本科讀通訊工程專業時,有次冬天在武漢宏基車站等候長途車回監利老家。乘客比較多,候車室長椅上坐滿乘客。拖着行李箱的廖可富一直站着,要是有個座位多好!他突然來靈感,在行李箱旁附上可以摺疊的座位不就可以了嗎?相當於可以摺疊的行李箱。受到學校教務處付雪江老師鼓勵後,他拿出紙筆構思這個行李箱。

  此後,廖可富隨身攜帶一個本子,只要遇到生活中的靈感,就馬上記下來,只要有空閒,就開始琢磨創新發明。有一次,大學女同學告訴他,上衞生間時,不慎將項鍊掉下去,打撈不起來,很是可惜。廖可富也有過上衞生間,掏口袋時落下硬幣的經歷。受茶杯過濾網啓發,他當即設計在蹲式馬桶中設置一個網子,通過彈簧控制,可以升降,這樣貴重東西不慎落下去也可以“搶救”回來。

  女性穿着高跟鞋,突然要開車,怎麼辦?設置一個可以升降的鞋跟,隨時調整,美女們穿着高跟鞋可以適應不同場所;受轎車雨刮器啓發,在黑板上設置滾動刷和噴水系統,自動擦黑板,避免老師和學生吃粉筆灰;冬天老年人氣血虛,腳冷,在鞋裏安裝電池發熱,同時鞋子還可以按摩,是不是可以讓老年人保健?廖可富將這些靈感記錄下來,琢磨發明。

  去年,他一口氣申請16項發明專利,到現在已經拿到9項國家發明專利證書。“都是受生活啓發的發明,對老百姓(603883,診股)生活很有幫助。”廖可富很是感謝湖北大學科技處孫軍、張偉等老師,“老師們的不斷鼓勵,讓我完成了系列發明。”同時,同校女友羅雨婷也給了他很大幫助,在申請專利時,幫助查找英語資料。

  據瞭解,廖可富是監利農村人,家庭比較貧困,本科的學費是借的,研究生學費也是貸款而來。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將部分專利轉化為產品,造福社會,也能為自己解決一些經濟上的問題。

  專利哥大學四年發明申請34個專利

  另據温州晚報消息,22歲的温州蒼南小夥子鄭巨帥,大學四年發明申請了34個實用新型專利。

  鄭巨帥申請的第一項專利是會震動的“鬧鐘枕頭”。鄭巨帥説,在大學生活中,就是早上有課時起牀有些難,每天早上的鬧鈴聲幾乎是此起彼伏,響徹於耳。在鄭巨帥看來,即使是同宿舍,大家也可能有不同的時間安排,為了不打擾其他人,便有了設計“鬧鐘枕頭”的想法。

  “你這些特殊想法都是從何而來?”當記者問到這個問題,鄭巨帥回答,這些都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事,就會想怎麼讓這事變得更方便。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專利哥”。

  鄭巨帥喜歡觀察生活,尤其是那些司空見慣的物品,只要有了奇妙的念頭,他都想動手改進。比如,大學男生一般疏於宿舍衞生,經常忘倒垃圾桶,尤其到了夏天,容易產生臭味。鄭巨帥於是動起了腦筋,開始設計“對臭味有抑制作用的垃圾桶”。

  鄭巨帥的設計思路是:將半導體制冷片放於垃圾桶內壁,桶蓋放置太陽能(000591,診股)電池板為內壁製冷片供電。這樣,垃圾桶就能根據光照強度自動調節內部温度了,這便是“太陽能冷藏垃圾桶”。

  “它並不是常年保持低温。比如冬天温度低,垃圾變質慢,它的功能就不明顯;夏天太陽猛、温度高的時候,能有效抑制垃圾變質,一般可以保持兩到三天不變臭。”鄭巨帥説。

  鄭巨帥説,他最早知道申請專利是在大一上專利課的時候,上課的時候要交作業,正好看到老師上課拿教鞭去指揮PPT,便想到發明一個“電子教鞭”,利用聲控在對板書講解的時候起到指示作用。儘管這一構想沒有通過專利申請,但從此他開始了他的發明。

  大學生專利緣何多是“紙上談兵”?

  據杭州日報報道,在校大學生申請專利早已成為普遍現象,且每年數量不斷增長,有些人甚至一人兼有數十項專利。

  然而,可惜的是,這些創意很少能夠真正轉變為實物、進入市場,往往都淪為“紙上談兵”。

  近日,中國計量學院5個學生針對大學生專利轉化率現狀展開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專利成果轉化率僅為0.05%。在從下沙高校採集的360份專利樣本中,受到關注或獲得收購的僅有20例,一定範圍內使用或投產的只有2例。

  泡沫般的專利繁榮背後,是什麼阻礙了大學生專利的成果轉化?

  越來越多大學生加入專利大軍

  近年,在相關政策吸引鼓勵下,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參與專利創造。

  來自中國計量學院的小黃,一共有四項申請成功的專利:切水果的工具、手機充電擺放裝置、廚房切菜護手裝置、幫助嬰兒進食的勺子。這些對小智慧,看上去簡單實用。跟大多數同學一樣,小黃專利申請成功後就戛然而止了。“老實説,做這些就是為了豐富簡歷,申請成功了,得到證書和學校獎勵了,就沒再進一步做什麼。”

  調查顯示,42.85%的學生申請專利最主要的原因是興趣和受學校專利政策影響,其餘是“豐富自己的簡歷”。

  其實,除了政府對在校申請獲得發明專利的大學生給予每人每項1000元資助外,很多高校對學生專利創造也有不同政策鼓勵。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學校對發明專利每人每項獎勵2300元,實用新型專利獎勵700元,外觀設計專利獎勵400元。學生獲得專利授權還可以參與課外科技獎勵申請。

  專利質量普遍低 難在資金和技術

  不少大學生曾試圖將自己的專利變成實物並做市場推廣,但最終都不了了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專利可行性和價值都低,與市場需求脱節。

  中國計量學院的小魯,設計了一種改進量角器,它比普通量角器更精確且更便於攜帶。當時,他通過把專利刊登在報刊上吸引投資,但沒有任何消息;還找到生產學習用具的企業出售,也沒成功。“老實説,優勢不大,跟普通量角器比,價值也不是太高。”

  觀察下來,當前大學生申請的專利多為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門檻比發明專利低。更多的是改造原有創意,由自主發明少。而且,這些專利大多數來自學校實驗室和生活中,難與企業研發團隊的技術成果相提並論。

  另外,大學生專利轉化意識也不強,多數同學都表示對專利制度、交易平台、出售途徑、市場化分成等不是很清楚。即使有願望去通過專利申請進行成果轉化的學生,也多因經費、時間、精力等原因無法繼續走下去。

  借鑑國外模式 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價值

  如何提高大學生專利的成果轉化率?

  中國計量學院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麗琴認為,高校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培養機制。很多學生在專利文書寫作上遇到困難,同時對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不熟悉,這些都是阻礙。“高校應更重視對大學生知識產權教育和專利方面的專業指導,將專利創造力培養納入學生基礎素質培養中。”

  國外有很多優秀經驗值得借鑑。例如,牛津大學建立科技園促進專利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科技園作為孵化器,為企業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完善產品開發,而企業向科技園提供部分研發資金,最終實現雙贏。

  而美國的拜杜法案實施後,私人機構可以享有政府資助科研成果的專利權,為政府、科研機構、產業界間合作搭建橋樑,使得在校大學生申報的大部分專利能商業化,加快了專利成果產業化步伐。(綜合武漢晚報、温州晚報、杭州日報)

  (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