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億快遞包裝箱,究竟是怎麼回事?“雙十一”、“雙十二”火爆落幕,此起彼伏的敲門聲來自快遞小哥,除了家門口拿到想要的商品,伴隨而來的更是堆滿了半個陽台的快遞包裝,而這些包裝材料正是環境的敵人,造成了巨大污染。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在享受足不出户購買商品便利的同時,快遞包裝帶來的污染問題正日益凸顯。
現象:一年用掉99.2億個包裝箱
2015年,我國用在快遞包裝行業的膠帶、塑料袋、包裝箱等數量驚人。《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5年400多萬噸包裝垃圾中,消耗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封套約31.05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膠帶約169.85億米、內部緩衝物約29.77億個。僅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而這些膠帶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2800公斤氣體溶劑VOCs(焚燒會形成霾狀物)如果填埋處理,實現自然降解需要100-150年。據預測,今年前三季度已經累計完成211億件快遞運輸,年底有望突破300億件,到2018年將達500億。
調查:八成人將包裝直接扔掉
一年用掉了這麼多的快遞包裝箱,那麼現實中這些包裝被如何處理了呢?有記者進行了隨機訪問。
“這種東西廢品回收的不收,基本上也就都進垃圾箱裏了。”受訪者表示,怕物品磕碰情有可原,但紙箱包裝外的層層塑料包裝袋、再裹上好幾圈透明膠帶的做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因為覺得麻煩,市民在拆開報過之後一般不會再叫廢品回收人員上門,包裝箱直接被碼放到樓道的垃圾桶旁邊,有些物業清潔工會拿走。
記者隨機調查了20位市民,其中八成人表示,收到的快遞包裝都是直接扔掉,大部分人表示,如果是塑料包裝物,更是全部扔進垃圾桶。
專家:快遞垃圾浪費資源還影響環境
專家指出,數百億件快遞面臨着過度包裝、二次包裝、使用不環保的劣質包裝材料、包裝回收再利用難等難題,使得快遞業成為污染大户。
第一,快遞包裝中的紙箱回收再利用率並不高。據估算,1噸廢紙回爐後能生產0.8噸的再生紙,即便能百分之百回收紙箱,也還有0.2噸的缺口,要靠砍伐樹木來解決,在生產過程中還會消耗煤、電等能源,對水和大氣造成新的污染。算下來,哪怕所有的紙箱都被回收利用,真正的回收率也只有70%。
第二,大量塑料袋、膠帶、泡沫填充物等,由於回收價格不高,願意回收的人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沒有將包裝外部膠帶等去掉的習慣,有的還混合了各類垃圾,廢品站分揀要耗費大量人力,成本增加。最後的歸宿很可能不是再利用,而是被送往垃圾處理廠直接填埋或焚燒,對土壤、空氣等造成污染。
第三,一些外包裝存在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問題。有媒體報道,為了降低成本,許多小廠家大量使用化工垃圾、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中回收的再生料生產快遞包裝,裏面可能含有超標的重金屬、有毒有機物和致病體。
建議:多部門聯動 讓綠色快遞越來越近
解決快遞垃圾問題,需要多個環節共同入手。
首先,行業應共同建立相關標準。比如明確什麼樣的商品用什麼樣的包裝、快遞包裝材料的環保標準、包裝中使用的各種非降解材料的數量標準等。
其次,應着手進行立法建設,明確權責分明的回收體系,這一點可借鑑國外經驗。
此外,政府應發揮綜合管理的職能,通過政策對快遞行業加以調控。比如,提高不可降解材料的成本、通過資金補貼鼓勵回收利用、號召消費者提高環保意識、建立包裝分類回收的處理體系等。
同時可考慮快遞公司的逆向回收。在送達快遞時,儘量從客户手中把包裝收走;通過減免快遞費的方式,鼓勵客户主動上繳廢包裝。
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同樣不可忽視,甚至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在收到貨物後,有意識地留下能重複利用的包裝,或收納盒、鞋盒等,或集中分類送到廢品站。
經驗:國外如何應對?
事實上,這一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各個國家均圍繞該議題展開不同的嘗試,其先進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韓國快遞的箱子和黑袋子都是能回收的環保材料,可以直接扔在分類垃圾桶裏。國內大型電商企業便可借鑑類似舉措,在快遞包裝重複利用上多下功夫。
目前,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都有法律規定,限制內容很具體,比如包裝物的體積超過物品的體積必須低於十分之一;包裝物的重量不能大於被包裝物;包裝物的價值不能高於被包裝物。
日本就制定並實施《包裝再生利用法》,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後,收運系統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循環、再製造處理。德國出台《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將廢包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還規定80%的包裝廢棄物和100%的運輸包裝必須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