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礙推進復工復業的“土政策”應儘早糾正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出通知,恢復跨省(區、市)團隊旅遊。這是當前疫情防控總體形勢使然,也是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基礎上,推進旅遊企業擴大復工復業的有力舉措,值得讚揚。

然而,有些地區的人們出行仍有不便、阻礙重重。近日,北京人離京出差、出京旅遊就沒那麼便利,比如到江蘇出差,就會面臨不少難處:去蘇州,低風險地區仍要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去南京,就無須提供相關證明。這種同省不同策、一地一策的“土辦法”,在其他地區也存在,不利於人員有序流動和生產生活穩步恢復,理應儘早加以糾正。

實事求是地講,經過科學防控、全力抗擊,北京地區出現的這一波疫情已經得到控制,北京也越來越安全。自7月4日起,北京低風險地區人員出京,都不再要求持有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換言之,能出京的人肯定是安全的,足可放心。遺憾的是,有些地方偏偏對北京人格外“上心”,不證明不行、不檢測不行,甚至不隔離都不行,與科學防疫相去甚遠。

究其原因,一些地方在防疫問題上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色彩,尤其是“保護狹隘主義”。為了本地的“零增長”,防着外地的“落地客”,設置各類過嚴、過繁的政策,讓人寸步難行。其實,防疫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理所應當,加強防控也無可厚非,但是一味地為了防而防、為了控而控,就扭曲了防控的意義,只會製造不必要的麻煩。

可以想見,防疫常態化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基本態勢。既不必為零星出現的病例而過度驚慌,更不應對疫情發生地的人羣似防狼一般對待。嚴防死守,真正需要防範的不是“北京人”“武漢人”或其他什麼地區的人,恰恰是不合理的政策、不適宜的舉措。

過去一段時間,各地在疫情防控中早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和做法。特別是精準防控得力、科學防控有效,才是理應發揮的優勢。比如,與其用“土政策”防範北京人,不如更好地藉助大數據平台動態掌握人員出行軌跡,做到精準可防、便捷可查、摸排高效。這是當前需要真正有所為、能作為的地方,比簡單粗暴地“貼標籤”有價值。

防控不是一省一地的事,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那些只顧本地利益的狹隘可以休矣,那些只管當地得失的調子可以作罷。當前,實事求是、嚴謹求實地做好防控工作,必須心中有大局、眼裏有全局,只有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才能以系統方法實現精準防控,給普通人以出行便利、給生產生活以發展空間。

其實,這給各地提出了一個治理新課題,就是如何平衡好疫情防控與生產生活。很顯然,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二者確有主次之分,就像在疫情突發伊始,防控是擺在第一位的,而疫情逐漸平穩、防控常態化之後,生產生活顯得更為迫切。這意味着,疫情防控與生產生活,不是一個方面凌駕於另一個方面之上,而是因時而動、隨勢而變,平衡二者關係就是檢驗各地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一張“答卷”。倘若“一刀切”或“全選C”,就算能得分也肯定不是滿分;就算以犧牲他人利益而讓自己得滿分,也難以理直氣壯。這不過都是自欺欺人罷了。

常備不懈、緊抓不放的弦要始終繃緊,防疫於未然;動態調整、科學精準的弦更要撥動,助力於發展。於無聲處見防控、於有聲處謀發展,這才是防疫常態該有的正確心態。(嘉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6 字。

轉載請註明: 有礙推進復工復業的“土政策”應儘早糾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