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被打的孩子,長大多半有這3種結局,第一種最讓人欣慰

文 /陪寶兒長大,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俗話説: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信奉的真理,他們覺得平時的説教,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就算聽了也是馬上就忘掉。因此打罵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因為印象深刻,孩子就難以忘記了,這個教訓就會跟隨一生。

然而事實真的會如此嗎?小孫的兒子已經7歲了,雖然説已經上學了,但是還是調皮得不行,讓她很是頭疼。有一次,孩子在玩鬧,結果把桌子上的盤子弄掉了,摔碎在地板上。孩子在慌亂之中,又差點踩到碎片。

這讓小孫又氣又驚,於是忍不住爆發了,開始對兒子很猛烈地批評。説着説着就更來氣了,她就動手打了兒子。之後這件事就過去了,兒子消停了一段時間。不過後來,兒子不小心把水弄灑了,小孫瞥了兒子一眼。

兒子看到媽媽的眼神,他馬上道歉,還説着媽媽不要打我。可是小孫這次沒有責怪兒子的意思,更沒有打他的意思。兒子的過激反應讓小孫開始反思自己上一次的行為。打罵教育是很常見的,不過現在很不提倡這種教育方式。

經常被父母打罵教育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有這3種結局

1、感恩父母

打罵教育往往是對孩子的鞭策和激勵,這也是家長的初衷。一些孩子在小時候討厭父母的打罵,不過在父母的高壓之下,他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和成就。他們認為,如果沒有父母當年對自己的鞭策,自己可能無法有今天的成就。

而且在長大之後,他們也明白了家長的良苦用心,再結合自己的現實情況,這些孩子會對父母懷抱着感恩之情。小時候的事情也不會影響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相信這是所有父母都期待的結局。

2、暴力循環

一些孩子在打罵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可能會潛意識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切事情,因此在長大之後,他們也習慣於一切事情訴諸暴力。因為在滿是打罵的家庭中長大,他們並不懂得正確地愛別人的方式,能做的只有模仿父母在自己小時候所做的行為。

尤其是在自己組建家庭之後,他們也成為了父母,但是他們並不懂得如何正確做父母,而是會將這種暴力繼續傳遞下去。這樣無論是對於她們自身,還是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説都是一種很不幸的事情。

3、變得膽小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打罵的時候,是掌握不好度的,因此總是打罵得十分嚴重。時間長了,孩子考慮不到別的,只想着自己千萬不要捱揍,每天的生活都是戰戰兢兢的,性格也會因此而壓抑。

儘管在家長看來,這可能是個乖孩子,但其實他的心理已經很脆弱了。在長大之後,他們也害怕自己做錯事,遭到別人的暴力對待。因此在平時社交的時候,也會顯得一點都不大方,很沒有安全感,這都是童年陰影帶來的傷害。

那家長如何才能不打罵孩子?

1、打孩子之前先平復一下情緒

如果家長有控制不住想打孩子的衝動,那就在爆發之前先不妨讓自己平靜兩分鐘。深呼吸一下,讓自己有個緩衝的時間。這樣可能就會減少很多怒火,避免再去打罵孩子了。

2、用教導代替打罵

很多時候家長想要打罵孩子都是抱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想法,而不一定是真的想要去打罵孩子。所以在和孩子動手之前,家長要先想清楚這樣做的後果,是不是會讓孩子更叛逆。如果起不到好的作用,那不如用教導的方式去代替打罵可能會更好。

結語:

以上3種結局的孩子,只有第一種會讓人感到一些欣慰。但是這樣的孩子卻是少之又少的。相反的,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出現下面這2種情況的倒是非常之多。所以家長應該儘量學會控制自己。

你們對孩子都是怎麼樣的?會打罵孩子嗎?歡迎來一起評論分享吧。

我是陪寶兒長大,5歲男寶和3歲女寶的二胎媽媽,生活中任何關於育兒的問題都可以跟我一起探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我,分享給更多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2 字。

轉載請註明: 小時候經常被打的孩子,長大多半有這3種結局,第一種最讓人欣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