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石榴”別樣紅

6月7日,煙雨朦朧。記者來到洞口縣高沙鎮石榴村,千畝稻田映入眼簾。硬化公路如同一條條綢帶,將稻田分割成片。細雨飄落,偶爾幾隻飛鳥掠過田野。

“幾年前,村裏出資將全村土地平整,改造成良田。通過整村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村民獲得更多實惠,村集體收入年年攀升。”村黨支部書記尹邦忠自豪地説。

石榴村位於高沙鎮蓼水河上游,因古時候村中心區域有一丘大田,形狀與石榴相似而得名。10年前,石榴村興起外出打工潮,青壯年勞動力嚴重外流,800餘畝土地荒蕪,原本充滿生機的石榴村成了一顆“老石榴”,村集體收入微薄。2014年被評為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户有45户139人。

發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2014年,在村支兩委努力下,石榴村流轉土地1700畝,其中1300畝種植雙季稻,其餘分別種植中稻和水果。村幹部牽頭成立金穗種植合作社,採用“村委會 基地 合作社 農户”模式,打造雙季稻種植示範基地,村民以自願形式在合作社參股或務工。

“我家兩畝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每年有800元土地流轉費。我經常來合作社做事,每年務工收入上萬元,在家門口既得租金又領薪金,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貧困户劉期洪説。

為了降低勞動成本,村裏成立明友農機合作社,先後投資468萬元購買各式農機15台,農業生產從犁田插秧到收割烘乾,全程實現機械化操作。

為實現穩定脱貧不返貧,去年底,石榴村黨支部創辦了石榴村凱創電子扶貧車間。就業人員年工資最高達3萬元,場地租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萬元,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

“接天稻禾無窮碧,今日‘石榴’別樣紅”。如今,石榴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已從2014年的600元增加到去年的20.58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户全部摘掉了貧困帽。

“今年,村裏打算在獅子山新建一個生態產業園,發展旅遊產業,帶動更多人就業。”望着不遠處的獅子山,尹邦忠的眼裏充滿希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77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石榴”別樣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