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美為何在霸主互換中能基本和平?文化和歷史同一是基礎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綜合

面對國家級媒體對美國某些政治人物如蓬佩奧地批評,有些國人懷着痛恨心理説他日後會摔得壞很慘。更有人説,美國在“復工”與“抗疫”問題上將發生激烈衝突,甚至內戰將要爆發;疫情讓美國即將崩潰中。

看慣了一些動不動就“震撼世界”“嚇傻美國”等文章,這些觀點都讓我們看到,對於美國我們許多人其實並不瞭解。然而,中國早在孫子時期就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一説,因此,明確幾個美國基本國情就很有必要。

美國軍工複合體下的旋轉門,美國官員、企業、學術組織之間的關係是不斷轉換的

旋轉門制度在美國是合法的,官員從企業、學術組織中出,然後,退職後再進入企業、學術中。在這一過程中,美國的政治官員中都是各個企業的代言人、學術利益背後的階層利益的代言人。

蓬佩奧本身就是一名律師,也是航空公司的老闆。未來不當國務卿還是當有權有錢的人。美國精英層中的某些人會託着他。至於他進監獄?更是笑話,至少要等民主黨勝利,共和黨拋棄他才行。

蓬佩奧只是美國精英中的一員,要認清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和未來。


霸主地位,沒有一個國家會讓的:美國從英國母體中分出後,雙方有一定和平替換基礎

沒有一個國家會主動讓出霸主地位,英美思想一體,美國和英國之間還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爭奪霸主地位呢。兩國雖然沒有直接用戰爭,但代言人戰爭卻打過。典型代表就是1932年到1935年的查科戰爭,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兩國在美英各自支持下,發生了為爭奪格蘭查科石油利益的戰爭。

從1890年代開始,美國向南、英國向北在中美加勒比海地區的各個國家就發生了多次衝突。其時間長達半個世紀。

最終,因為“一戰”“二戰”英國在拉美地區才真正失去主導權。在亞洲,也利用“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把英國和法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影響力擠出。


在那場戰爭中,英國、法國、以色列三國對埃及發動戰爭,由此,造成中東阿拉伯國家對英國和法國非常不滿。

在非洲,美國也是通過歷次政治角力,將英國和法國的政治影響力擠出。

在歐洲,通過“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各國包括英國、法國進行了某種控制。最終,法國、德國等國走上了純粹經濟發展道路,建立“歐洲共同體市場”給予抗衡,保全住最後的利益。

這是最近一次的“世界霸主”角色轉換,英國和美國之間從1900年代開始計算,直到1960年代,這種互換才完成。總體上屬於較為和平的,但兩國在文化傳統、歷史傳承上有着很深的關係。


兩國都是以盎格魯-撒克遜和基督新教為基礎、都是英語國家,美國自身建立基礎的13州就是英國殖民地。

作為從英國母體分出的新的國家,英國和美國之間有一定合作基礎。然而,中美之間會嗎?我希望會。但我們的文化不同、傳統不同、人口結構不同、民族性格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所以,我並不看好。

更不看好,依靠侵略殖民統治世界六百多年(西方地理大發現開始)的西方國家有這種心懷。


除了英美外,霸主互換中哪個是和平的?例如西班牙作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被英國替換,期間西班牙是通過戰爭、綜合實力取得了對葡萄牙的互換;西班牙是在與荷蘭、法國、英國等打了一二百年才逐漸陷落的。

英國為了保護自身的“霸主地位”,更是和沙俄、奧斯曼、德國不斷地作戰。

所以説,“霸主地位”非常重要,他們不會自動放棄這一地位。

他很忙:UFO之後是僱傭兵:16個月來委內瑞拉再有高峯現

如果俾斯麥在1850年做清朝皇帝能扭轉乾坤?答案是否定

一股清新之風,化作口臭颶風:1973到2010年的中東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