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17日中考,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油墩街鎮橋頭村,中考考生坐船提前一天趕到考點。

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華凌雲、梁雅茹夫婦

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黃智嬪

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劉蔡龍

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張新和老人和老伴曹春嬌

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劉鳳香

鄱陽湖流域洪澇災害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7月8日,鄱陽縣問桂道圩堤發生漫決,導致15000多畝耕地,6個村莊被淹、上萬名羣眾被轉移。經過長達5個日夜的奮戰,鄱陽縣問桂道圩堤於7月13日成功實現復堤合龍。7月9日晚上,鄱陽縣昌洲鄉中洲圩發生決口,決口長度180米左右。截至16日10時,中洲圩累計封堵決口86米。人民子弟兵也24小時堅守在圩堤,守衞着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截至7月16日8時,鄱陽湖各流域觀測站水位均較前一日有所回落,其中鄱陽站水位22.2米,超警戒水位2.7米,湖口站水位22.02米,超警戒水位2.52米。但險情依然沒有解除,鄱陽縣的安全依然受到威脅。

災情就是命令,連日來,當地軍民一心,保衞鄱陽,共御洪災。近日,本報全媒體記者也深入鄱陽湖重災區進行了實地採訪。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程依倫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夫妻兵”同守圩堤:

輕傷不下火線

等洪水退了再回家看寶寶

昨天上午,記者在鄱陽縣鄱陽鎮江家嶺村的昌江圩上,看到了正在現場執勤的華凌雲和梁雅茹夫婦。丈夫華凌雲是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通信股股長,妻子梁雅茹是武警江西總隊醫院的護理人員。自從災害發生後,這對“夫妻兵”便先後被分派到抗洪一線救災,而家中兩歲的寶寶則交給老人來帶。

連日來在大堤上暴曬,華凌雲的皮膚已經被曬脱了一層皮。但他更心疼的是第一次參加抗洪的妻子。但梁雅茹卻表示,更辛苦的是在圩堤上抗洪的戰士們。“你看看現場的戰士,哪個不是被曬脱了一層皮。既然是到抗洪一線救災,那肯定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梁雅茹説。不過,讓她心疼的是,丈夫的胳膊出現了很深的傷痕,經過打聽才知道是搶險時被劃傷的。“一定要保重身體。”這是每次梁豔茹見到丈夫後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儘管每天戰鬥在同一片圩堤上,但梁雅茹與華凌雲見面的機會並不多。來到抗洪現場一個星期了,兩人一共才見上了三四次。華凌雲白天的工作很忙,接到任務後,他沒來得及和妻子打招呼就到了抗洪一線。作為一名通信兵,他的工作主要是保障抗洪搶險中的通信暢通。“這項工作對於我們在防洪過程中信息傳達,保障附近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極為重要。”

而梁雅茹的任務也很重。她説,因為前幾天天氣炎熱,而戰士們又連續作戰,很多戰士從7月9日至今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在泥水中摸爬滾打十多個小時。一天下來,戰士們身上的衣服幹了又濕,濕了又幹。“天氣炎熱,戰士們被曬傷或得了濕疹、中暑的比較多。剛開始的時候防暑降温的物資不是很充分,很多戰士們都被曬傷了。”梁雅茹的任務很艱鉅,她要為戰士們做好醫療保障,既要教大家如何使用防暑藥品,還要為中暑的戰士進行急救處理。

讓她格外感動的是,很多戰士都是“輕傷不下火線”。她告訴記者,很多戰士整天泡在洪水中,有時會被樹枝或上游的漂浮物扎傷或割傷,但他們只是簡單地包紮一下,第二天就繼續在大壩上奮戰。在江家村堤圍,記者就見到了一名武警戰士,他的右腿因為泡在洪水中被扎傷,已經出現腫脹,但他依然一瘸一拐地堅持在抗洪現場。建在圩堤上的一間民房內沒有電扇,中午,房間內熱得像蒸籠,很多戰士都席地而卧,躺在地上休息。

夫妻倆還有一個兩歲的寶寶“小柚子”。梁雅茹説,這幾天自己和孩子只能通過視頻電話方式説幾句話,每次聽到孩子在電話中叫媽媽,她就感到很開心。但她説,在洪災面前,自己已經顧不得自己的“小家”了。華凌雲也説,只有擊退洪水,確保圩堤安全,老百姓都安全了,才會考慮回家跟家人團圓。

安置點負責人黃智嬪:

各界為災民捐款捐物

00後志願者熱情高漲

在鄱陽縣,不少小學和中學均被納為周邊受災地區的災民安置點。7月11日下午,由於第一個安置點人員已滿,148位來自鄧家村的村民便被轉移到了家聲小學。據安置點負責人鄱陽鎮副鎮長黃智嬪介紹,148位村民中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年齡最大的95歲,年齡最小的只有幾個月大。”

7月15日晚上8時,記者在到達鄱陽鎮後不久便在當地人的帶領下前往家聲小學。該小學一共有三層,災民們以家庭為單位,安置在不同的教室內。一間教室的面積約二三十平方米,裏面用木板拼接,再墊上一張張涼蓆當作牀,牀鋪之間放置着桌子;教室黑板上則是由志願者寫着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災民們的聯繫方式。教室內沒有空調,幾把吊扇呼呼地吹着,角落時不時會飄來一些蚊香味,一些老人孩子早已開始醖釀入睡。

在家聲小學安置點,工作人員一共有三十來人,今年30出頭的黃智嬪是安置點的主要負責人。見到黃智嬪是在家聲小學一樓角落的物資辦公室內,當時她正伏案查看着災民的個人家庭受災情況,在她身旁,整齊地擺放着米袋、方便麪、礦泉水等物資。

從7月11日籌備安置點相關工作到現在,黃智嬪幾乎每天都需要工作十六個小時:早上七八點起牀來到安置點,晚上十點半才會回家。而她日常需要處理的工作也非常繁雜:從物資的統籌再到各種突發情況,她都需要面面俱到。天氣酷熱,加上長時間地工作,這名“鐵娘子”前幾天還差點中暑。

“今年太不容易了,先是疫情,緊接着又是洪澇災害。”黃智嬪説,不過慶幸的是,有了抗疫的經驗之後,這一次大家抗洪的效率高了不少。

黃智嬪是鄱陽縣本地人,2016年便在鄉鎮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而與她一同並肩作戰的也是一幫參與扶貧工作的年輕人。黃智嬪告訴記者,在家聲小學安置點,一共有32名工作人員,“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是90後,年齡最小的一位是97年的;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志願者也加入,有兩位年僅19歲的小姑娘也自發加入到了我們的志願者團隊之中。”黃智嬪介紹。

更讓黃智嬪倍感有力量的,是社會熱心人士的踴躍相助。“自從我們的安置點電話公佈出去之後,就有不少社會熱心人士前來捐贈物資,除了方便麪、米和礦泉水之外,當地的村民也會前來捐款捐物,例如豬肉和蔬菜等。昨天就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讓她的媽媽帶自己來學校,用她的壓歲錢買了一些肥皂、蚊香和花露水給我們;甚至還有位村民親自煮了好幾大鍋綠豆湯,用車送到安置點來給村民解暑。”

高子瑤和高依琪是鄱陽當地人,這對出生於2001年的堂姐妹,在得知家聲小學設置了災民安置點後,便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每天她們會早早來到學校,負責給三樓的災民們點名和發放物資,直至深夜才回家。談起參與抗災的初衷,小姑娘們説:“其他地區的士兵們都來到我們這裏抗災了,作為鄱陽人,我們更需要站出來。”此外,還有一位受災村民是五保户,這次他也主動承擔起學校安置點的衞生清掃工作。

而村民們也格外體恤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的辛勞。村民黃婆婆已年過六旬,她獨自拉扯大兩個孫子,大孫兒今年15歲,小孫兒今年不到10歲。由於村裏大部分男性都外出務工或奔赴前線搶險,因此安置點內的男性並不多,而黃婆婆的大孫子總會幫助志願者姐姐們搬運物資上下樓。“他力氣很大,並且特別熱情。”高子瑤説。在洪水面前,這些微小的事情都讓黃智嬪深感温暖。

鄱陽鎮風雨山村委會委員劉蔡龍:

吃住都在車裏 24小時為災民服務

在家聲小學,災民們如果碰到事情,往往都會第一時間去找劉蔡龍。

劉蔡龍是鄱陽鎮風雨山村委會的文化宣傳員,原本患有心臟病的他,從今年疫情發生到現在,一直都奮戰在一線。“疫情期間,住在村委會辦公室裏面,住了整整兩個月沒能回家;現在是住在自己的車裏,洪水不退,我就不走。”劉蔡龍説。

據安置點負責人黃智嬪介紹,劉蔡龍是自發來到安置點的,並主動擔起了最辛苦的應急組工作。由於災民們多是老人和小孩,為了保證村民們24小時的安全,劉蔡龍日夜守在學校,晚上,他就住在自己的小車裏,車裏除了裝有不少高血壓和心臟病等藥物之外,還有毛巾、枕頭等生活用品。

前幾天深夜,一位村民前來敲劉蔡龍的車窗户,告訴他有一位老人倒在了教室外面,劉蔡龍趕緊前去查看情況,發現老人是突發心臟病,於是他便立刻找出自己的速效救心丸給老人服下,並撥打急救電話。由於擔心醫院找不到安置點的位置,他又與村民一同用擔架將老人送到馬路邊,並在救護車來臨後一路陪同老人。“當時老人身邊只有一個村民,所以我做好了徹夜陪伴老人的計劃。”直到凌晨1時30分,老人的女兒女婿到達醫院,劉蔡龍才悄然離去。

這段時間,劉蔡龍總是會盡可能地去滿足村民們的需要。起初,由於家聲小學裏沒有通電,劉蔡龍便和學校校長一同去聯繫解決水電問題;由於天氣炎熱,部分教室沒有電風扇,擔心災民們入住後中暑,劉蔡龍又開始親自去安裝電風扇;而當災民們在學校內安頓下來後,為防止災民們的情緒出現問題,劉蔡龍又借來黃智嬪的音響,組織號召災民們一同跳廣場舞。有一位災民這樣形容劉蔡龍:“他總是熱心又認真,怎麼讓我們開心快樂,他就會怎麼來。”

但劉蔡龍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我們也只能給他們基本保障,幸好有黨和政府給他們提供食物和住所。看到他們快樂,我才快樂,看到他們帶着一張笑臉,拿着碗出來吃飯,我才會開心,才會覺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劉蔡龍坦言,如今很多村裏的男性都在一線搶險,而在後方的他就更加有了使命感,“我要替他們保護好父母和子女。”

受災羣眾劉鳳香:

帶孫女堅守一整晚

堅信可以戰勝洪災

在鄱陽縣的一處受災羣眾安置點,今年56歲的劉鳳香説起自己在洪災中死裏逃生的經歷,顯得輕描淡寫。“當時外面的洪水每過兩個小時就向上漲十多釐米,我還以為自己要被淹死了。我苦苦撐了十多個小時,80多歲的公公才划着橡皮船把我們救走了。”

劉鳳香來到安置點已經有5天時間了,她逢人便説,這次災情中自己是“撿回了一條命”。劉鳳香説,自己在鄱陽縣昌州鄉永林村建了一棟兩層樓房。9日傍晚開始,隨着一陣暴雨,她所在的圩堤外水位開始急劇抬升。“因為我們住在圩堤外,是比較危險的。”

7月9日晚上,劉鳳香獨自一人在家帶着3歲的孫女。當晚,在外打工的丈夫給他打來電話,讓他留意洪水。“老公跟我説,今晚千萬不能睡覺,要時刻留意洪水。”晚上7時吃過晚飯後,劉鳳香準備下樓,但她推門時發現,洪水已經進入到她家一樓,差不多有齊腰深了。而當時她抱着孫女,若是貿然往外跑實在太危險。根據以往的經驗,她趕忙抱着孫女往二樓跑。

與此同時,劉鳳香還發現,一樓房間的水裏還有兩條蛇正在游來游去,這可把劉鳳香嚇壞了,因為她平時最怕蛇了。見到這種情形,她更加不敢下樓。而那時劉鳳香才發現,周圍不少鄰居已經撤離了。

常年生活在圩堤邊,劉鳳香對於洪水早已習以為常。她趕緊打電話給丈夫求助,丈夫讓她堅持住,自己會盡快通知人前來救她們。“水又在不斷往上漲,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撐多久。”劉鳳香説,後來身邊的孫女給了她求生的動力。“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堅持到有人來救我。”當晚,儘管劉鳳香已經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但她還是強迫自己千萬不能睡着。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劉鳳香80多歲的公公划着一條橡皮艇過來。劉鳳香趕忙將孫女放在一個籃子裏,安全放進了橡皮艇,她自己也趕忙從樓上慢慢爬了下來進入橡皮艇。原來,劉鳳香的公公住在圩堤內,相對安全,當晚劉鳳香的丈夫打電話給自己的父親,但怎麼也聯繫不上,於是他打電話給父親的鄰居,告知了劉鳳香的情況,讓父親趕緊去救她們。於是,第二天這位80多歲的老人趕緊划着橡皮艇過來救走了兒媳和重孫女。

劉鳳香説,今年初的疫情,加上這次洪災,對鄱陽縣人民都是很大的考驗。但鄱陽人民向來是勤勞而堅強的。她説,當前正是早稻收割的季節,她家的早稻在洪水到來之前就搶收了一部分,但因為是搶收,所以收成只有平時的七八成。現在,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洪水能儘快退去,這樣還來得及種晚稻。劉鳳香説,她已經做好了和洪水長期作鬥爭的準備。“我們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大半輩子了。之前不一直都過來了嗎?這一次,我們同樣能戰勝它。”

77歲老人張新和:

召喚兒子回鄉抗洪

“保住大家才有小家”

77歲的張新和老人住在鄱陽縣昌洲鄉北湖村,該村也是此次鄱陽湖洪災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7月9日凌晨,村幹部及時敲鑼通知村民們撤離,張新和老兩口才躲過一劫。儘管在洪災中房屋被淹,幾十畝早稻也失收,但老人家依舊樂觀堅強,更讓在外打工的兒子回到家鄉參與抗洪救災。“這個時候,只有保住了大家,才能有我們的小家。”老人的一番話,令人感動萬分。

7月9日晚上,鄱陽縣昌洲鄉中洲圩發生決口,決口長度180米左右,堤頂寬約8米,外部昌江水不斷湧入,導致昌洲鄉多處房屋被淹,據江西省應急管理廳的消息,在險情發生後,當地的公安幹警及工作人員轉移安置羣眾8000餘人,沒有人員傷亡。

據介紹,9日當天鄱陽縣中洲圩水位達到23.39米,超出警戒水位3.89米。由於長時間浸泡,加之堤身土質差,抗滲能力弱,中洲圩於當日21時35分左右潰堤。由於下游村莊道路相對狹窄,加之部分民房被淹,道路受阻,車輛無法進入。連日來,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的救援隊伍在現場進行緊急施工。自7月9日13時起,鄱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將該縣防汛II級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

7月15日晚上,記者來到了中洲圩堤三廟前一中受災羣眾安置點。晚上8時許,涼風習習,吃完晚飯的居民們拿着蒲扇,在安置點的帳篷中納涼,不少老人聚集在帳篷中看電視。安置點的條件挺不錯,早餐是包子、饅頭加稀飯,中餐是三菜一湯,還有西瓜可以吃。“多虧黨和政府對我們受災羣眾的關心,雖然房子被淹了,但現在的生活還是沒問題的。晚上還有綠豆粥喝。我在這裏住了6天了,感覺很好。”見記者前來採訪,77歲的張新和老人主動向記者介紹了這幾天自己在安置點的生活,和他一起住進安置點的還有老伴曹春嬌。

這一次洪災對張新和老人一家造成了很大損失。前幾年,在外打工賺了錢的兒子在昌洲鄉北湖村給老兩口建了一棟3層小洋樓。這幾年,老兩口斷斷續續對樓房進行裝修,並且購置了彩電、冰箱、洗衣機,一家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但這場洪水卻給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帶來重創。

張新和至今還記得,7月9日凌晨5時許,還在睡夢中的他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鑼聲。“大家趕緊下樓,往高處跑啊。洪水要來啦。”村幹部一邊敲鑼一邊喊。對於這樣的預警方式張新和並不陌生,基本上每年汛期只要遇到洪水,村幹部都會敲鑼示警。張新和説,昌江鄉的村居多數都是建在圩堤上,圩堤內部是良田,外面是湖水,不發洪水的時候,圩堤內十分安全,每年可以種植兩季稻穀。而圩堤外面就比較危險了,洪水只要上漲超過1米,不少房屋就面臨着被水淹沒的危險。

“我當時衣服都沒來得及穿,穿了條短褲就跑出來了。我下樓一看,水已經開始有腳脖子那麼深了。”張新和説,汛期他們一般都會在樓上睡,因為一樓太危險。下樓後,他發現很多村民已經聚集在圩堤上,準備往高處撤離,還有一些村民趕忙將一樓的電視機、冰箱等貴重物品往二樓、三樓搬。張新和歲數大了,沒有力氣將家中的冰箱、彩電之類的家電搬走,只能跟着別人的三輪車先轉移到相對安全的三廟前鄉。僅僅過了3小時,洪水就將他家樓房的一樓全部淹沒了,二樓也淹沒了一大半。 “水差不多有一人多高。”老人邊説邊將雙手舉過頭頂比畫着。

“家中的冰箱、彩電、洗衣機,還有牀鋪都被洪水淹沒了。”説起家中遭遇洪災,張新和老人有些哽咽,一旁的妻子曹春嬌紅着眼圈,低下了頭。張新和趕忙勸她:“只要人還在,就有希望。”張新和是個樂觀的老人,他説,最可惜的是今年還有30畝早稻沒有收割。“今年的早稻是指望不上了,我現在只希望洪水早些退去,我還能種一季晚稻。”老人説。

張新和告訴記者,這次洪災大約給自己帶來了30萬元的損失,這對一家人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儘管如此,老人家還是十分堅強,沒有絲毫抱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老人説,洪災發生後,當地很多村都面臨着極大的防洪壓力。首先,搶修潰壩需要大量工程車和人力,還需要有人運送各種救援物資和土石方、砂石等物料。其次,加固圩堤需要24小時不間斷進行,圩堤上也需要24小時有人值守。得知這一消息後,張新和第一時間給在景德鎮打工的兒子打去電話,讓他回來參與抗洪救災。“只有大家好了,才有我們的小家,現在抗洪救災正是需要我們出力的時候,哪怕在外面打工,也應該回到家鄉參與救災。”

張新和的兒子二話沒説就趕了回來,參與運輸救援物資和工程搶險。看到兒子的表現,張新和在心底默默為兒子點贊。老人説,洪水擊不倒英雄的鄱陽人民。“洪水終究會退去的。我們的生活還是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644 字。

轉載請註明: 鄱陽湖軍民抗洪救災實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