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就像有時穿單衣、有時穿棉衣一樣,人們當然也需要有時去高雅的廳堂、有時也需要來到平民的地攤。所以,地攤應該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壓不下去,禁也是不行的,就像夜市經歷了唐代的壓禁,最終在宋代完美地呈現了出來一樣。
一、地攤的記憶
80年代,地攤經濟火過。那時候,下了崗或不想上班的人都出來擺攤,起初是偷偷摸摸的,不好意思。後來,擺得多了也就習慣了,更重要的是再後來加入的人多了,有些大學教授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也來到其中,不過,人們美其名曰:下海。
下海之人是否都擺過攤,我們今天已經很難説清,但在經濟的洪流面前,至少可以説下海與擺攤是同步的,甚至可以説是最初的擺攤帶動了後來的下海。那時候,人們似乎還有這樣一種情緒:某某某人擺攤了,言下之意有兩層,即某某某人的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擺攤,還有就是擺攤的某某某人多少有些不體面、丟人。
然而,十多年之後,人們發現那些曾經不體面的、丟人的人富了,有錢了,日子要比那些沒有去擺攤、老老實實上班的人過得滋潤。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八十年代末下崗,多少有些可憐兮兮也遮遮掩掩地在街頭某個角落裏,支起了一個水果攤,似乎只有人前來買他的水果,而從沒人關心他的收入。
二、地攤的好處
九十年代末的某一天,這個朋友忽然來找我,説是要買輛車。我很驚訝:你哪兒來那麼多錢?他呢,笑而不答,幾天後從外地開回了一輛油光鋥亮的桑塔納。那時候,沒有現在的4S店,買車得要去北京或者其他大一些的城市,得帶着盤纏到了那裏把車開回來,而桑塔納在那時滿街的“黃袍車”裏,算是最好的小轎車了。
這就是擺攤的結果,在社會的需求裏,悄悄地養活了自己,也讓自己變富了。當時所説的“萬元户”絕大多數來自於這個羣體。有錢了,可以接着擺攤,也可以用掙來的錢開店或做其他的生意,所以,擺攤便成了進入經濟行業的一道門檻或一個台階,抑或一堂必修的科目,自80年代蜂擁而起,伴隨了很多個體老闆的成長,甚至使一部分人成為了後來經濟界的大腕人物或者精英階層。
三、地攤的意義
要總結起地攤的意義其實也很簡單,即社會想要人們變富,首先就需要給人們一個台階或者平台,而地攤就是在那個年代裏,人們變富的台階或者平台。但是,後來不知怎麼,有了城管,一切開始慢慢變得正規,人們做生意就得先準備一筆錢,置辦個門面或攤位什麼的,然後要去工商等部門辦相應的手續,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擺攤了。城市似乎因此少了一些零亂與嘈雜,變得乾淨和整齊了。然而,時至2020年,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地攤這種經濟的形式又火了。起初的時候,我以為那不過是人們準備幾樣東西,像80年代一樣拿到街頭去賣,但我很快發現自己錯了。
我所生活的西部小城銀川,有一條步行街,是當地最繁華的地段之一。以前,這裏是嚴禁擺攤的,但這段時間卻大不一樣了。一些正規的百貨商和店面以及小吃與零食店,都把自己的商品帶到了這裏,在預先規劃好的位置里加入了地攤的行列。他們的加入,分明讓我感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是在地攤上買到的並不一定是地攤貨,比如,有一家大型市場也加入了地攤,賣的是商場裏的正規商品,但要比平時便宜很多,有些1000多元或者更貴的商品,只賣100多元甚至更便宜,人們拿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四、如今的地攤
對於當今的城市來説,城大多已經沒有了,不存在了,或者説是在,但已經失去了實際的意義,所以,剩下的也就是市了。市是什麼呢?就是為人們提供更合理或合適的交易需求,有人想要把平時1000多元的商品打折成100多元賣出去,而有人正好也需要,為什麼就不能讓他們之間有一個平台呢?地攤在此時便扮演了這種平台的角色,而且,讓這種交易熱熱鬧鬧,更加有市的氛圍,誰還會説它是不好的呢?作為城市的管理者,也應該是這樣的,不能因為一味地追求城的乾淨整潔,而一味地砍去市的一些細枝末節的功能,比如地攤。
讓我更沒有想到的是,今天開放了的地攤上還存在着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比方説,我就看到有些年輕人在地攤上撐起了支架,做開了直播。時代不同了,地攤也該不同了,這不是在誰的要求下就能夠實現的,而是自發的、自然而然的。所以,如果人們還將對當下的地攤的認識停留在80年代,那也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表現,時光不可能再回80年代,80年代的地攤也不可能到當下的城市中來。
五、歷史的啓示
這樣兩個事實,讓我想到一個更加偏遠的西部地方以及關於它的兩句話。地方雖然偏遠,但很有名,是甘肅武威。兩句話來自史料,是這樣的:一句來自清代學者惠士奇《禮説》:“古者為市,一日三合,而河西姑臧,市日四合,扶風美陽,俗以夜市,則司市之法,不行於天下矣。”另一句話來自《東京夢華錄》:“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惠士奇《禮説》中的話來自《後漢書·孔奮傳》,其中河西姑臧有“一日四合”(早市、大市、夕市、夜市)之説。
這些話,今天的人們都能讀懂,姑臧就是武威,通過上面的文字不難看出,最早的夜市起源於甘肅武威,到了宋代才成為了“三更盡五更又開張”的真正的夜市。而“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分明是在告訴着人們,其間有不少的地攤。
為什麼武威會成為夜市的起源地呢?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漢代開通絲路後,讓這個地方的交易空前,白天的時間不夠用,當然就得用晚上的,而用晚上的,也便有了夜市。又為什麼夜市到了宋代才成為了真正的夜市呢?原因也很簡單,即我國在唐朝中期以後,在一些大中城市就出現了夜市,但是,它的出現對當時封閉式管理的市場模式形成了衝擊。
這就像我們今天一些開店的見不得擺攤的,影響一些人具體利益的同時,也給市場管理部門的工作帶來了難度。在唐代,居民區就是居民區,市場有專門的市場,是專門的片區,所以,當時的管理部門為了管理方便,採取的態度是,市場下班,商鋪關門,交易的事兒就形不成了,夜市也便很難存在了。到了宋代,居民區與市場各自獨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民居與商業區融合為一體,真正的夜市也便在這個時候形成了。
六、地攤的機遇
夜市的發展與形成,至少告訴了人們這樣一個事實,即有貿易與交換的需求就會有市場,而市場的出現是管和禁不了的,夜市雖自漢起,經歷了唐的管與禁,但在宋終於名正言順。對此,我們今天一些人可能會説,禁就禁了,不就個夜市嗎?事實並非如此,起源於絲路的夜市,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多元了我們的文化,試想,如果沒有它,我們的生活和文化分明沒有那麼方便和精彩。更重要的是,它還活躍了我們的經濟,在夜幕裏給我們一份温暖,如同穿行於夜的街巷,忽遇一片温柔的燈光,有人突然伸出頭問您:“先生,要來一碗麪嗎?”
地攤當然算是夜市的組成部分。就像有時穿單衣、有時穿棉衣一樣,人們當然也需要有時去高雅的廳堂、有時也需要來到平民的地攤。所以,地攤應該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壓不下去,禁也是不行的,就像夜市經歷了唐代的壓禁,最終在宋代完美地呈現了出來一樣。因此,地攤在解決地攤人吃飯穿衣的問題後,也便有了機遇,它已經不可能是80年代的“萬元户”,分明有了更好的結局。在這個更好的結局,它也有了自己的使命與擔當,即如同宋代的夜市一樣,讓人們離不開,更不能拋棄。
如果要精煉的,可能只有一句話:
現在,擺地攤挺好的;將來,擺地攤會更好的。因為,它可以在城市裏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