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據媒體報道,海軍少將張召忠已正式退休。但作為知名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評論家,張召忠並不會就此隱退江湖,他仍將繼續奮戰在軍事評論的崗位上,為一代代電視觀眾品評軍事熱點,提供飯桌談資。
雖然張召忠的不少爭議性觀點讓他成為今天軍事娛樂化的代表,但至今仍有不少軍迷感念他的啓蒙。
從雜誌時代、電視時代到新媒體時代,張召忠親身參與了一代人軍事知識的普及,見證了全社會軍事熱情的興起。他的走紅和被黑,也反映了中國人見識開闊的歷程。
●信息飢渴的80年代,張召忠通過軍事雜誌嶄露頭角
張召忠學阿拉伯語出身,但對海軍裝備、戰略有長期的研究。從1970年起,張召忠先後在海軍北海艦隊、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從事岸艦導彈及其他海軍武器裝備的使用、論證和研究工作。他先後上過十多個國家的數十艘軍艦,還是中國最早一批接觸到航母的人。1985年,張召忠等幾十名中國海軍研究人員第一次親眼見到一艘航空母艦(墨爾本號,原為英國造“尊嚴”級航空母艦,1949年1月賣給澳大利亞,1985年賣給中國廣州黃埔造船廠拆解。),目睹了上面尚存的現代航母必備的一些關鍵設備。
可以説,張召忠是改革開放後中國比較早接觸到國外先進武器裝備,開眼看世界的一批人。
在做研究的同時,張召忠在國內《艦船知識》、《兵器知識》等公開發行的雜誌上也發表了一系列軍事文章,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這些軍事雜誌也是現在許多軍事評論員最初戰鬥的陣地。央視特約軍事評論員宋曉軍1988年從海軍潛艇學院轉業進入《艦船知識》當記者。1989年,他給《海洋》雜誌投了一稿,題目就叫《中國海軍的困惑》,給當時風靡全國的航母熱潑了一盆冷水。而與他觀點相反的,正是張召忠,他在宋曉軍的文章之後,也發表了一篇名為《發展航空母艦之我見》的文章,大意是中國應該開始着手建造航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航母論爭第一次在民間浮出水面。
可以説,《艦船知識》是張召忠成名的起點,這與當時閉塞的信息環境有很大關係。改革開放讓中國人對現代軍事知識日益好奇,風靡全國的航母熱就是體現。但當時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一般人尚不知網絡為何物,廣播、電視中看到的軍事資訊極其有限,專門的研究人員還得通過特許訂購的國外期刊來研究外軍武器裝備和軍事問題。為了進行科普,國家專款長期資助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讀物,其中堅持下來的有《兵器知識》、《艦船知識》和《航空知識》等雜誌。
在缺少其他信息來源的情況下,軍事雜誌是軍事愛好者最初的精神食糧。從《艦船知識》上的文章,到湯姆•克蘭西的軍事小説《追蹤紅十月號潛艇》(張召忠翻譯),軍迷與張召忠相遇。至今還有軍迷認為,張召忠是軍方專業人士面向大眾進行軍事科普第一人。
90年代的戰爭直播讓張召忠一舉成名
張召忠是最早從事電視節目錄制的軍中人物。1992年,央視一套《軍事天地》欄目製作了系列節目《三十六計古今談》,原書作者和另一位學者經過試鏡,都沒有通過。而那時候因為在雜誌發表作品而在軍中小有名氣的張召忠,被確定為節目主講人。
1998年2月“沙漠驚雷”行動期間,張召忠被借調到中央電視台,直接參與新聞評述,並在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直播間,參與了中國第一次有關戰爭題材的綜合評論性電視直播。1999年,科索沃戰爭一觸即發,央視計劃再做一次戰爭直播,張召忠第一個接到邀請,並願意隨時待命參與直播。5月8日,北約的導彈炸燬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多人死傷,瞬間引爆了中國國內的憤怒,大批愛國青年上街遊行示威。5月9日和10日,一直關注戰局的張召忠適時在《北京青年報》發表文章,其中一篇題為《戳穿誤炸謊言》,他在文章裏措辭嚴厲地説,這並非誤炸。與國家聲音保持一致,又與民間情緒一脈相承,這位當時的上校、國防大學科技教研室主任,一夜成名。此時的張召忠,已被媒體稱為“中國首席軍事評論員”。
張召忠初嘗走紅滋味的90年代,是中國軍迷羣體不斷壯大的年代。1991年的海灣戰爭給中國軍界和民間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數十個國家參加、真刀真槍地較量,陸、海、空三軍全面參戰,外加電子戰、航天偵察和核、生、化武器的威脅,這場戰後以來最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讓中國人看到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激起了一代中國人對現代軍事的熱情。
1999年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美軍轟炸事件與2000年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新一代軍迷羣體的壯大。
這段時間裏,張召忠適時出版的《戰爭離我們有多遠》、《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等都成為暢銷書。
●2003年伊拉克戰爭是張召忠和軍迷分裂的開始
對在軍事評論領域一直順風順水的張召忠來説,2003年是個分水嶺。
那一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憑藉在伊拉克的駐紮經驗,他在直播中大膽預言美軍會陷入巴格達城市保衞戰,共和國衞隊、沙漠風暴中的坦克戰、伊拉克所設紅線及殺傷性武器都會讓美國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但薩達姆政權基本沒做有效抵抗,幾天時間就四散潰退,這讓很多守在電視機前等待翻盤的中國軍迷目瞪口呆。
“薩達姆前兩天還出來轉悠了一圈,怎麼突然之間就頃刻瓦解了呢?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作為軍人,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張召忠在節目中説。“為什麼不炸橋為什麼不埋地雷啊?是不是怕累啊?挖兩鍬土很累呀。巴格達人呢,有時候就是會怕累,你不要以為我在開玩笑。”
這些語錄成為日後網友吐槽的槽點。
伊拉克戰爭可以説是張召忠和觀眾分裂的起點。細數這些年張召忠被人取笑的幾個段子,無非是兩種:一是戰略分析錯誤,比如伊拉克戰爭中一路唱衰美軍;二是説大白話,如“霧霾可以防禦激光武器”、“黃海海帶繩會阻止美國核潛艇”。這種分裂的背景,是曾經被視作權威的軍事評論員,與觀眾智識水平的此消彼長。
互聯網徹底撕碎了信息壟斷。90年代末,雖然撥號上網的速度慢得要命,但軍迷們還是紛紛聚集到各種軍事網站,軍事頻道和軍事論壇。
1998年,宋曉軍成為了《艦船知識》網絡版主編,剛剛接觸網絡的他摸索着為雜誌建立了一個網站。那時能夠上網的大多是既有錢又有時間的人,他們的知識水平普遍較高,第一批由網絡聚集起來的鐵桿軍迷就這樣誕生了。如今不少軍事科研單位研究人員還會提及《艦船知識》網絡版,網友在那裏獲得了更豐富更有時效性的軍事科技資訊,那裏成為軍迷新的啓蒙陣地。
隨着軍事熱,2000年後,更多軍事雜誌創刊,許多軍迷開始翻譯國外的一手資料,自辦軍事雜誌,出版軍事書籍。軍事牛人紛紛在網絡論壇聚集,他們或者以專業技術見長,或者對各種武器、裝備知識如數家珍,有的還是內部人士。當時在“艦船知識論壇”上鼎鼎有名的FERRET,就是中國民航幹部管理學院航空安保系的講師劉曉非。
“當時大多數爭論都是圍繞着中國要航母還是要潛艇。”劉曉非回憶道。針對這個問題,常常有人會來個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分析得頭頭是道。甚至為了某個話題前後論戰到七八十頁的帖子也不罷休。
中國觀眾需要怎樣的軍事評論員?
退役後的張召忠仍舊很忙,他手裏還有4個固定的節目——央視四套的《海峽兩岸》、七套的《防務新觀察》,北京電視台的《軍情解碼》,吉林衞視的《召忠論劍》。
這兩年,電視軍事節目勃興。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各大衞視綜藝節目有106檔,其中軍事節目近14檔,佔比13%。
軍事節目熱潮和國際及地區局勢有關。上一輪軍事節目製作高峯期出現在2001年,“9•11”事件震驚世界,許多人對那時24小時滾動播出的新聞記憶猶新。當本•拉登的話題熱度超過一線明星,軍事節目自然而然地取代養生、情感類節目,成為電視製作人的寵兒。
隨着釣魚島、南海問題、朝核問題的爆發,以及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的面世,公眾對軍事節目的熱情有增無減,人民日報海外版稱:軍事節目正成為國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新載體。
與國外上天入地的同類節目先比,今天的中國軍事節目,無一不是主持人與專家坐在演播室裏完成訪談,成本低廉卻很高效。
相較於製作費動輒上百萬千萬之巨的娛樂節目,製作成本從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軍事節目只能算是中低成本。它們的播出時間往往在晚上9點以後,這時它們的核心觀眾——16歲至60歲的男性才會有時間坐在電視機前。
這時候,一個好的軍事評論員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軍事資訊觸手可及,觀眾業已完成知識準備的時代,在節目中單純講裝備、談技術顯然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滿口跑火車的時局評論更只會引來哂笑。
那些真正擁有戰略眼光、卓越見識、敢於實事求是發表觀點的軍事評論員,會更受歡迎。但限於個人能力和製作環境,這樣的軍事評論員還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