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當局向立陶宛承諾會幫其消化“被中國大陸拒收的商品”,但台灣的市場規模僅是大陸的1.6%,無法完全承接立陶宛企業面臨的壓力。
據立陶宛工業家聯盟主席亞努利亞維丘斯去年年底講述,因為該國政府的魯莽行為,已有100餘家立企的生意受到影響,交易時間被延長3個半月,有的甚至更長。
有關數據顯示,立陶宛經濟損失預計將超過50億美元。這筆錢看似不多,可與立陶宛不到560億美元的GDP相比也不少了。眼見經濟損失日漸擴大,立陶宛人坐不住了,急忙要求政府改善與中國的關係。
據香港《南華早報》1月12日報道,立陶宛最新民調數據顯示,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對華政策不合理,支持立政府的人只有13%。由此產生的問題是,民眾對本國外交政策的信任率急速下降,只有30%左右,遠遠低於不信任的47%。
連普通民眾都感受到了錯誤政策帶來的壓力,並要求政府採取應急措施,足以可見政府有多麼不得人心。
事實上,在處理中國關係上已經有人先行一步了。早在一週前,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已公開承認許可台當局在其境內設立代表處一事不對,隨後瑙塞達要求立外長迅速採取措施改善與華關係。
不僅如此,立陶宛影子內閣親自出手,表示要將代表處的名字由“台灣”改為“台北”,使其不再具有任何“外交性質”。立陶宛反對黨放言,必須撤換立外長的職位,斷掉後者與中國作對的念想。
奇怪的是,即便立陶宛總統、多個黨派人士和大部分民眾都不認同政府的做法,可立陶宛的政策就是雷打不動、繼續維持現狀,立外長面對輿論壓力時直接表示“政策始終如一”。
立陶宛對華政策至今仍未有多大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
內部原因,親美勢力的阻礙。立陶宛總統明面上是一國總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際上其權力嚴重受到總理和議會的限制。換句話説,如果總理和議會不同意總統的提議,後者壓根就沒有辦法。
不幸的是,立陶宛總理和議會主要掌握在親美勢力手中,這幫人與美國人站在同一陣營,企圖利用台灣阻止中國大陸的崛起,故而一直破壞立陶宛有關部門對華示好舉動。
外部原因,“反華”勢力的支持。立陶宛是一個小國,與中國大陸並無歷史恩怨,也沒有現實矛盾。突然冒出來支持“台獨”勢力,背後顯然有美國和歐盟“反華”勢力的支持。
比如,立陶宛經濟遭受打擊後,美國隨即宣佈向其提供6億美元貸款,聲稱要和其一起反擊所謂“中國經濟脅迫”。
歐盟這邊也沒閒着,在“反華”勢力的推動下,計劃幫立陶宛向世貿組織起訴中國。
當然,相較於上面那兩位光説不練的傢伙,我國的台灣省把“冤大頭”這3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不僅幫立陶宛消化了不少存貨,還打算向其提供12億美元的“援助”。
據台媒“中央社”11日報道,為了回饋立陶宛,台當局決定花2億美元成立“中東歐投資基金”和斥資10億美元設立“融資基金”,理由是要幫立陶宛培養高科技人才和發展半導體、生物技術、衞星等高科技產業。
儘管台當局一再強調12億美元是用來“投資”的,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這大概率是打着“投資”旗幟的“送錢”行為。
有了台當局給的援助,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部長阿爾莫奈特説話都硬氣了,稱與中國的危機促進了立陶宛科技產業的發展。然而,真的有這麼好的事嗎?
首先必須要弄清楚,12億美元根本撐不起一個科技產業,畢竟台積電在美國建一個廠就花了120億美元,這還不算人工和其他配套措施。
另外,Brolis高科技集團一名創始人表示,由於中立兩國未來關係充滿不確定性,他們正考慮將立陶宛境內的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與此同時,也有一家激光設備製造商表示,今後一段時間立陶宛激光產業或將大幅萎縮。
在世界中心逐漸往亞洲轉移的情況下,立陶宛逆大勢與中國對抗,結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