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兩會”已拉開帷幕,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其中不乏跟老年人息息相關的金點子。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副院長孫潔,在提交給“兩會”的一份提案中建議,將我國老年人的起始年齡界定為65歲。
多大年齡才算“老”
多少歲才算得上老年人?個體的主觀感受與公共政策、學術領域的界定是不一樣的。3月4日,湖北仙桃市63歲的楊勇被問及這一問題時表示,雖然退休了,但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就拿坐公交車來説,我們這裏65歲以上的人才能享受老年人優惠,那我們這些剛退休的60歲出頭的人,根本就‘不配’稱老年人嘛!”他説。
據瞭解,目前,國際上老年人年齡界定的主要依據是平均預期壽命,而全球老年人年齡界定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在1956年聯合國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經濟意義與社會意義》一書,其中使用65歲為計算老年人的起點;另一個是1982年聯合國主持召開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推薦的60歲。在中國,1964年中華醫學會第一屆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研討會建議60歲以上為老年期;1981年第二屆會議又建議65歲為老年期的起點年齡,但迄今尚未得到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則明確,“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六十週歲以上的公民”。
事實上,近年來,隨着各國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已不乏專家和專業組織提議將本國老年人的界定年齡後延。比如,日本老年學會2017年曾建議,將該國65歲以上為老年人的定義調整為75歲以上為老年人。
用年齡劃分簡單易行
實際上,關於老年的重新定義,在我國人口研究領域也有過探究。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振武曾在《人口研究》雜誌撰文指出,“生理性衰老可以看作是老年定義基準座標系中一條潛在的橫軸,但要精確定位老年還必須參照其他社會經濟依據,這可以看作是縱軸,只有把橫軸縱軸結合起來,亦即把生理性衰老和其他社會經濟依據相統一,才能加以科學合理地判斷”。
翟振武在該文章中提出,應基於專門的社會調查,分別構建“年輕”狀態生命表、“健康”狀態生命表和“自理”狀態生命表,從生產生活的不同維度上定義老年,動態、科學地反映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過,在老年定義的現實操作中使用年齡劃線仍有意義和價值,這是因為年齡是個體的基本信息和重要符號,基於年齡識別是否為老年人簡單易行。”
提高界定年齡具備可行性
在孫潔看來,我國將老年人的起始年齡界定為65歲的時機已經成熟。“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而目前已經超過76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上限偏低的情況下,提高界定老年人的起始年齡,能使一部分尚有勞動能力的(60歲以上)消費人口釋放為生產人口,有助於開發人力資源。”
孫潔還表示,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將老年定義為65歲以上,基本上與當時這些國家退休和社保的政策標準相一致。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有顯著提升,延遲退休也即將普遍實施,因此有必要同步調整定義老年人的起始年齡。“這樣既有利於為制定涉老政策提供相匹配的依據,也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也能避免因為年齡口徑的不一致,對相關研究和政策運用產生誤導。”
對此,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頗為認同。他表示,隨着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們的勞動觀念改變,適時提高老年人的起始界定年齡,在老齡化背景下意義深遠。他同時強調:“老年人的界定年齡和退休年齡不是一碼事,不是説定義65歲以上為老年人就意味着將來都是65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