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讓蝸牛牽我去散步”,放下傲慢與偏見,是當父母的第一課
孩子經常能在不經意間給父母上一課。
今天看見一個小故事。媽媽和女兒在廚房洗碗,兒子和爸爸在客廳看電視,突然聽到一聲盤子摔碎的聲音。
兒子就對爸爸説:“這一定是媽媽摔碎的。”
爸爸問:“為什麼不是姐姐?”
兒子:“因為媽媽都沒有罵人。”
兒子就對爸爸説:“這一定是媽媽摔碎的。”
爸爸問:“為什麼不是姐姐?”
兒子:“因為媽媽都沒有罵人。”
爸爸一愣,原來從孩子的角度,可以得出如此真實的結論。大人每天都在評價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每個錯誤都會被父母指點,卻容易看不見自己的錯誤。
我見到很多爸爸媽媽和孩子相處的樣子,總是爸爸媽媽下指令,孩子被動的聽取,孩子永遠處於被教的地位。
而父母作為掌舵人,卻常常忘記反省自己的指示是否正確,進度是否合理。
很多父母都讀過這樣一首詩,叫做《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嫌棄蝸牛走的太慢。
這個想法,正是很多父母對養育孩子的下意識看法。
我有一個任務,目標是養育一個孩子,照顧他的生活,教他成長。教成什麼樣,怎麼教,都是我來決定。
可能教的不好,我會努力學習,也會去改正,但是這是個由我來主導的任務。不得不説,這是一種傲慢。
當父母因為和孩子相處而發現更多原來自己沒看到的東西,我們就會知道,也許事情的真相不是上帝讓我們牽一隻蝸牛來散步,而是上帝派了一隻蝸牛來牽我們散步。
上帝嫌我們走的太快了,只顧着以後的目標,而忘了身邊的風景,所以派了蝸牛來教我們學會慢一點,我們卻拿着自己慣性的思維去衡量這隻蝸牛。
很多覺得,是我選擇了要生一個孩子,所以孩子是我的。
但是,學會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這才應該是做父母的第一課。
很多媽媽聽孩子們説到過他們的“胎前記憶”:
我當時在天上,一眼看見了你
我感到親切和緣分
於是我選擇了你
很多媽媽聽孩子們説到過他們的“胎前記憶”:
我當時在天上,一眼看見了你
我感到親切和緣分
於是我選擇了你
所以,當我們把孩子當成失落人間的天使,就會知道,遇到我們做他的父母,也是一種一瞬間的百萬種可能。
馬伊琍曾經在《圓桌派》節目上説,她當媽媽之後最大的感受是,我們以為是我們選擇了孩子,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實際上是孩子選擇了我們,她看見我們又問題,過來幫助我們的。
只有當我們放下做父母的傲慢,才能看見自己的問題,你不是什麼都對。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將自己的問題暴露出來的過程。
為什麼你總是容易生氣?
為什麼你總是忽視孩子的真實需求?
為什麼你不喜歡孩子頂撞自己?
成年之後,我們經常以為我們已經學會了很多,可以生養孩子了,沒有那麼多問題了,但是真實的養育過程,會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問題,你真的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嗎,你真的瞭解自己的行為嗎,你真的能夠教導一個孩子嗎?
父母先天將自己放在主導的位置上,就會非常容易忽視孩子的主體作用。
我們可以主導孩子的教育,靠的是自己在世界上多活了二十多年的經驗,但是別忘了,也學我們的經驗也只是一種偏見。
師範學生在學習課程與教學這門課程時,都會接觸到一個概念,孩子在教學中起主體作用,教師起主導作用,放在家庭中也是一樣。
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父母的主導作用才能得以發揮。
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木偶,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存在,只有明白這一點,父母才能和自己的期待和解,真正按照孩子的樣子去引導。
看到孩子的獨立
孩子是獨立於父母之外的,雖然在他是嬰兒時,需要父母的照顧,在他幼年時,需要父母的教導,但是他的獨立地位應該得到尊重。
在瑞典,父母們都非常注重這一點。和孩子交談,一定會蹲下,保持同一高度,就是為了告訴孩子,我們是平等的。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普蘭頓學校的校園內,鐫刻着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只有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會知道尊重是什麼,才會尊重自己,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人。
看到孩子的獨特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沒有相同的兩片雪花,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在他們的基因裏已經藏好了人生的密碼,他的成長,應該是按照自己的樣子將這些基因不斷展開,成為他們奔來的樣子。
《奇葩説》有一期節目中李誕説的一句話很好,叫做世界不是按照父母想要的樣子在運轉,孩子不會完全按照你的設計去成長,拿一套自己的人生經驗去當成孩子人生的圭臬,就是這個時代的刻舟求劍。
與孩子同行的一段時光,是父母重新遇見自己孩提時代的一個機會。
那些塵封的記憶,會被孩子一個似曾相識的動作揭起,讓我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再次觀察自己的童年,審視自己為什麼變成今天的樣子。
放下做父母的傲慢和偏見,看到孩子對父母的反作用力,正是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教育方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