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治黃工作30多年了,確實跟黃河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出生守黃家庭的張軍有些感慨地説。今年53歲的他是來自焦作武陟黃河河務局的高級工程師,日常工作主要負責黃河、沁河防汛搶險、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等。從治黃一線人員到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張軍用了37年達成了這些成就,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簡單的事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張軍語重心長的説。2020年5月16日,張軍被評為“出彩河南人”2019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黃河首位“中原大工匠”。
暴雨天在大堤上巡查的白色電車
張軍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河南省高層次人才(B類)人才”“河南省優秀專家”“最美黃河人”“黃河工匠”“河南省技術能手”等一系列榮譽,可是取得這麼多成就的張軍卻並沒有因此自滿,仍堅持在一線崗位上努力鑽研。“師傅他上年紀了,但是全年沒休息過,經常呆在工作室研究,大堤出現險情了還第一時間去現場指導工作。”張軍的徒弟王豐對此很是感慨。
令徒弟王豐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021年7月下旬的沁河洪水,這是自1982年以來沁河最大的洪水。作為防汛搶險技術專家,張軍整個汛期都堅守在抗洪一線,白天培訓羣防隊伍,夜晚巡堤查險,102天吃住都在大堤上,“那時候一直下大雨,師傅一直開着那輛白色的電車在大堤上兩邊跑。”回憶那時的防汛工作,那抹白色的車影深深地刻在了王豐的腦海中。
在黃河花坡堤出現險情時,張軍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果斷提出了“先用柳石枕護灘,再用鉛絲籠護根,最後用散拋石護坡”的搶險方案。由於搶護準確、及時,工程最終轉危為安。“作為高技能人才,你要首先趕到現場查看,這是應該的。”張軍對此解釋道。
三代“守黃人”的薪火傳承
多年的研發工作,張軍也遇到過很多困難,尤其是在時間較久的項目研發過程中。“如果失敗了,材料、時間、金錢、人力就全都廢了,有時候也會覺得幹不下去,但是後來一咬牙就堅持下來了,尤其是在研究出來的產品獲得一線職工的好評後,內心很愉悦,付出得到了回報。”
近幾年,他發明的“便攜式野外供電系統”,解決了工程施工中的臨時用電難題,他研製的“多功能液體養護一體機”,效率是人工作業的30倍以上,每年可為單位節約5萬餘元。推出的新產品“自行式標誌樁吊運車”,解決了堤防標誌樁歪倒時人工扶不起、搬運不動的難題。對於這些,張軍依然謙虛地説:“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總感覺到自己的貢獻太小,和大國工匠比起來太渺小了。”
每年他都會在工作之餘抽出時間開展培訓,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河護工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而培養出的這些學生又會自己收徒弟,在這種循環模式下,已經有四五千人蔘加過這項培訓。
張軍告訴正觀新聞記者,他的父親今年已經86歲了,在過去也是一名參與黃河治理40載的守黃老人,在80年代也曾獲得大大小小的榮譽有近二十項,張軍每次回家都會和父親交流一些黃河治理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或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下,張軍的女兒張淑敏也走上了守黃的道路。
“她不僅是我的女兒,也是我的徒弟,我的接班人。”張軍語氣中有些驕傲。從2016年開始,22歲的張淑敏變成了父親的同事。經過五六年的努力鑽研學習,張淑敏拿到了“河南省五一巾幗標兵”“河南省技術能手”等榮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認真、耐心和毅力,他一直以來也是這樣要求我的,我會把守黃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張淑敏堅定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