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完就後悔 國人買車這點小心思 戳心了吧
買車在中國人心目中自始至終都是一件大事,畢竟哪怕收入在逐年提高,但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的屬性仍然沒有更改,要置大件考慮的東西當然也會更多,而在考慮的過程中甚至還會產生一些怪想法。而這些怪想法也會隨着車市的不斷髮展,在不斷更新。為此,教授特意蒐羅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怪想法以供大家參考。
無意冒犯,如果你被不幸言中,還望見諒!
買車本就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心想着自己終於可以成為有車一族,不用在上下高峯期與其他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共享一個公共空間,而是能夠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私密領域,到了真正將車帶回家的那一刻的感覺就彷彿是贏得了全世界。只是相處一段時間過後,買車前的那份激情會被慢慢消磨殆盡,甚至最後還催生出後悔買車的心態。究竟為何心態在買車前後會發生180度的大轉變?
原因一:跟風買車,沒有考慮清楚自己的實際用車需求,而是看見哪個銷量高、哪個熱度高、哪個多人推薦就盲目跟風。比如早年間興起的七座SUV風潮,很多人選擇盲目跟風,但是買了一輛七座SUV回來後才發現,座椅供給過剩導致滿座率堪憂,更為關鍵的是七座SUV對比同級的五座SUV,普遍會因為其擁有更多的座位、更大的整備質量、更大的尺寸而導致油耗更高、操控性能更弱。
原因二:價格敏感度過高,購買商品時對價格上心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如果過分敏感反而會讓自己更加糾結。比如買車之後,發現身邊朋友的車比自己的車優惠更大,價格更低,或者是在網上看見自己的車的優惠力度比當初買的時候更大,就會開始後悔,為什麼不早點問問朋友?為什麼自己這麼着急不再等等?
對此,教授想説的是每輛車因其產品力、定位、品牌的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定價和優惠,即便是同一輛車在不同時期的優惠也會因應市場環境、銷售季節的變化也隨之調整。所以只要是當初自己考慮清楚,並且確認這輛車是自己心中所愛,那麼買回來之後就要學會忘記價格,好好享受車帶給你的美好生活。
原因三:為了面子買車。哪怕現如今車輛的面子加成已經不如從前強大,但是有車相比沒車還是會更有面子。所以就算明知自己預算不足以全款買車,還是想利用貸款的方式買車,但是事前又沒充分計算過貸款後自己的經濟能力能否應付,所以貸款買車後就會出現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甚至陷入入不敷出的狀態,這時候才開始後悔自己不應該“打腫臉充胖子”。
近些年,新能源的上升勢頭有多猛,相信不用教授多説你們也應該很清楚了。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消費者也想去積極擁抱新能源,購買一輛正兒八經的新能源車——純電車,一來購買純電車在部分地區可以享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雙重現金補貼,二來在需要拍牌的城市,也能直接上“綠牌”,省卻搖號的時間成本或者是拍牌的金錢成本。
只是表面“光鮮”的純電車,內裏卻隱藏一個無比“致命”的問題——續航。即便國家和車企為了加速新能源項目的發展,積極地在全國各地鋪設充電樁,而車企也在潛心鑽研電池技術,希望能早日克服在現有技術下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充電速度的限制。
但幾乎所有人都清楚,現階段要比拼補充能源的方便程度和時間長短,燃油車對比純電車擁有着無可爭議的優勢。所以你不會在一個燃油車主身上發現其會存在續航焦慮的問題,但如果是一位純電車主,哪怕車輛的NEDC續航里程高達500km,而且車輛還是在滿電的情況下,純電車主依然會有續航里程不足的焦慮。
所以能源補充的方便程度和時間長短是現階段橫亙在純電車乃至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再往前邁進一步的最大障礙。
彷彿由一開始,自動駕駛和新能源的命運就被捆綁在一起,二者也是當下汽車行業發展的焦點。而根據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提出的自動駕駛分級,可劃分為L0-L5六個等級,分別為無自動化、駕駛支援、部分自動化、有條件自動化、高度自動化、完全自動化。
雖然目前距離終極的L5級別自動駕駛的正式落地還很遙遠,但是如今已經有車企能將L3級別自動駕駛應用到自家車型上,並且推出供消費者使用。常言道科技能改變生活,作為新時代下的新新人類也樂意接受新穎的黑科技。
諸如VR眼鏡、人臉識別、指紋解鎖等黑科技也在慢慢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當黑科技與汽車,更準確來講是與駕駛掛鈎的時候,我們的態度就會由玩樂變成謹慎,既想去嘗試自動駕駛,希望能解放自己的雙手,減輕駕駛的重擔。但與此同時在如“虎口”的馬路上,我們又不敢輕易將車輛的操控權轉交給機器,更準確來講是不敢將整車人的性命交給機器負責。
再加上近年來關於自動駕駛失誤導致人命傷亡的新聞也是時有發生,其中最轟動的當屬發生在2018年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Uber自動駕駛撞人案。
根據當時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公佈的文件顯示,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發生撞擊前5.6秒鐘就檢測到了行人,但將其錯誤識別為汽車,撞擊前5.2秒時又將其歸類為其他物體,此後系統對物體的分類發生了混亂,在“汽車”和“其他”之間搖擺不定,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因此車輛沒有及時剎車。
除了Uber自動駕駛撞人事件,作為新能源行業巨頭的特斯拉也曾因車輛自動駕駛失控而多次上了熱搜。有了這些“血淋淋”的教訓,無疑會進一步加深消費者對於自動駕駛的牴觸情緒。
誠然,科技是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但前提是科技要足夠的安全!
配置作為汽車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在買車時消費者也會將配置列為一輛車是否值得購買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對於某些國內消費者而言,在他們心目中配置的重要程度甚至比“三大件”還要高。
而在挑選配置時,也會有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會把更多心思放在中控屏幕的尺寸有多大,內置的智能系統有多先進,可以實現什麼功能、是否配備可開啓的全景天窗、或者是有沒有更有排面的迎賓功能上。
但是卻對車輛有多少個安全氣囊、是否配備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ABS防抱死系統這些在關鍵時候可以保命的安全配置缺乏足夠的重視,往往會私認為這些基礎的安全配置車企都會配備,自己無需過分擔心。對炫酷的科技配置的關心比對保命的安全配置更多,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而且車企為了控制成本,有時也會在安全配置上“缺斤少兩”,這時候就要消費者多留個心眼。
教授並不是説看重智能、有面的配置是錯誤的,而是不應該過分放大這類配置的附加值,開車要以安全為先,那麼選配置也應該以安全配置為先。
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需要花費數萬乃至數十萬、數百萬的金錢,所以在買車時想多一點,謹慎一點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有時候想法太多就容易出亂子,一些怪想法就會慢慢在腦海中萌芽,並左右你的買車方向。
最後如果你還見過哪些或經典、或新穎的買車怪想法,歡迎到評論區與廣大網友互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