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華收集的螢火蟲標本。 記者陳亮 攝(資料圖)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12月22日訊(記者楊曉雨)為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形勢,日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調整《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三有名錄》),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長江日報記者發現,不少人的童年記憶——螢火蟲被首次列入名錄。
《三有名錄》由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科學評估後製定、調整並公佈,相當於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的、需要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也罩了一層“保護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介紹,根據野生資源的變動情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對《三有名錄》進行調整和修訂,能夠更好地適應保護形勢,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21年2月1日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發佈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委託中國林科院自然保護地研究所迅速成立專家委員會,研究擬定了調整《三有名錄》的基本原則,分別對未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各類陸生野生動物綜合考慮種羣變化動態、面臨威脅、社會關注等因素,逐一評估其生態、科研、社會價值,提出了名錄調整草案,經過完善最終形成此次的徵求意見稿。
武漢螢。付新華 攝
黃緣螢雄螢。付新華 攝
雷氏螢。付新華 攝
穹宇螢雄蟲發光求偶。付新華 攝
長江日報記者將新舊名錄進行對比後發現,螢科動物被首次列入《三有名錄》,分別為三葉蟲螢、紅胸黑翅螢、付氏螢、條背螢、黃寬緣螢、穹宇螢、黃緣螢、雷氏螢、米埔螢、胸窗螢、紅胸水螢等11種。
《三有名錄》的調整基本原則為:堅持生態優先、維護科研需要、有利於社會發展。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付新華告訴記者,螢火蟲是一種益蟲,以捕食蝸牛、蛞蝓等軟體動物為主,是農作物害蟲的重要天敵,也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對於城市的居民來説,螢火蟲景觀是一種熱門旅遊資源;螢火蟲的發光體系廣泛應用在分子生物學、環境監測以及外太空生物探測中。
“因此,螢火蟲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科研價值。符合三有動物保護的要求和標準。”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時發佈的相關説明顯示,本次徵求意見稿共包括陸生野生動物39目177科1789種,除部分調整刪除外,共新增680種(獸類30種,鳥類445種,爬行49種,兩棲132種,昆蟲24種)陸生野生動物,擴大了保護範圍。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