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鵬和餘承東在4月的預警,中國汽車產業5月可能面臨停擺,顯然不可能發生,也最終沒有發生。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全球執行力最強的政府,一波復工復產推進,大眾、豐田、本田、蔚小理、吉利、長城、特斯拉等等,零部件體系開始轉了起來。
也隨着“5月停產論”的破滅,彼時反駁其論調的觀點“車市不會停擺,產能銷量可能受損”被驗證為事實。中汽協5月7日發佈預估,汽車行業銷量117.1萬輛,同比下降48.1%,環比下降47.6%。也就是説,銷量表現上大行業遭遇極大壓力,甚至接近於50%。
而就在這組數據背後,上汽集團的同期產量從去年的41.64萬降至15.82萬,廣汽集團的同期銷量同比下滑33.7%。疫情衝擊下,長三角的汽車上下游工業壓力極大,同時全國的汽車經銷商較傳統正常情況有所波動,以及消費者的購車意願也因疫情,有下降。
當然了,隨着復工復產的加速,上汽集團也給出了自己的目標,甚至想超越2021年的產量。
停產不可能,但車市壓力明顯,而且複雜汽車產業遭遇停擺,新冠疫情這種事件帶來的影響,即便是它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國際關係、全球化的重構,其實也並不算重大。
利潤與資本要通過交易產出,除非全球多個行業受不可抗力發生極大面積停擺,汽車產業才會遭遇停擺。疫情能讓車企降低產量,讓4S店客流變小,但相應的解決方案也有很多,比如調整不同車型的產量,保證熱銷高利潤車型的生產、降低甚至放棄小眾冷門車生產,再比如銷售模式從傳統的4S店模式,轉為線上、直營,或者是半直營模式,都可以破解很多局面。但,不好破解的,是消費者的購買信心、購買慾望等話題。
我們該對4月車市銷量下滑悲觀嗎?大體來看,是不應該。
因為,車市同時遭遇着芯片荒、疫情的衝擊,車企本就無法如以往那樣正常的造出車。截止目前,造車新勢力中的主流品牌,下訂之後普遍提車週期在1個月以上。比亞迪目前爆火的DM-i產品,海洋網(海豚等)在北京市場的提車週期至少45天。特斯拉當前在全國的提車週期也往往在3個月以上,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等,也同樣如此。
同時,傳統車企的提車週期,也因為造不出車變得越來越長,如北京地區,下訂BBA的主銷產品,基本上都處於無現車狀態,等車要等3周以上的時間。對比疫情前,我們可以直接到店提車或者1周內提車的場景不再,消費者買車不再順暢,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
另外,儘管4月的北京車展受疫情原因進行了延期,本月上市/發佈的新車數量依然不少。據公開信息顯示,整個4月共有42款新車完成上市,同時包括寶馬、奔馳、奧迪、林肯等跨國企業,也基本上都在按照既定節奏進行新車的亮相發佈,如寶馬i7/7系,奔馳EQS SUV,奧迪概念車,林肯概念車等。只不過,受阻於疫情,展出的規模變小,線下體驗的規模變小,轉而藉由互聯網進行更多傳播。
其實能夠看到,儘管壓力巨大,但幾乎所有巨頭企業都在按照既定規劃進行新車換代,發佈亮相等,它們對於中國汽車市場的信心不變,在等待疫情被進一步控制,動態清零的到位後,加速恢復到以往的生產、銷售、營銷狀態。
簡言之,可以預見的是,在2022年的後半年,隨着針對奧密克戎的疫苗快速推廣,現有傳播鏈被掐斷之後,消費者還會處於一個“選車難”的局面。
尤其是,北京車展延後,直接和成都車展、重慶車展、廣州車展、深港澳車展等相連。各車企都有着很多新車要發佈,屆時各種不同新車會以“應接不暇”的狀態呈現在網絡和你我身邊。而那時,選一輛適合自己的車,會因為更多變量的摻雜,變得更加複雜,顯然,更多放棄理性對比思考,而是憑着主觀感覺選車買車,會變成一種短時間的常態和趨勢。因為,亂花漸欲迷人眼。
而這時,誰的聲量更大,誰的宣傳更大膽,誰的口碑更值得信任,誰的品牌讓人感覺更厲害,就佔得了便宜。自然,主流品牌基本都有這方面的優勢,但二線、三線品牌自然會在“生死局”面前抗爭,腦補一下那時的場景,會有很多新車推出時,打着“幹掉本田、豐田”“幹掉BBA”“幹掉蔚小理”的營銷模式。
而留給消費者的,自然是一地雞毛。因為獨特的營銷和產品才能讓人記憶,但這是大品牌的特質,相對弱勢的品牌,能擁有其一已然不易。別被廣告迷了眼睛,這是對2022年裏想買車的所有人,一句忠告。
從選不好車,到不敢買車?當然,除了車企產量下滑之外,大家的消費信心,其實才是更大的變量。
上海疫情突發之後的種種不暢,網絡上所傳播的信息,相信各位已經看到。隨着疫情的逐步被控制,上海的部分朋友已經做起了下一步的打算。以我的真實經歷為例,此前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企業員工,已經在往故鄉的企業投簡歷,準備回到故鄉發展。更多人在尋求更安穩的生活模式,換言之,其實是提升自己生活面對波動時的更多彈性空間。
所謂的更安穩,在不同人羣中體現模式不同。
對剛需人羣而言,買車、換車計劃的最終目標(買到車)不變,只是時間節奏、預算儲備上有着調整。譬如家中添丁的人羣,有高頻6人以上出行的家庭,以及即將迎來新婚的人羣等。
非剛需人羣中,也分兩種,一種是以車輛為生產工具的,另一種是以車為增值或新體驗的。前者,如網約車司機、小貨車司機等,後者則是以做生意需要一輛好車做門面,或本就有錢對新科技、新技術想最早做體驗的人羣。
細分過汽車消費的主要人羣之後,其實能夠發現,因為疫情對常規供需關係造成了阻礙,故換購的需求,也在變慢、變低。
算一筆賬,根據2022年1月12日公安部發布的消息,截止2021年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95億台,其中汽車達3.02億台,汽車駕駛人4.44億人。
再結合一組數據看,2015年之後,中國汽車市場銷量連續穩定在2000萬台以上,2015年為2114.63萬,2016年為2437.69萬輛,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裏,儘管有着散發疫情,最終的數字依然為2627.5萬輛。
換言之,2015年到2021年的7年間,路面上行駛的優秀車況車輛數字,至少在1.4億台以上。簡言之,50%以上的人,其實並沒有特別熱烈的換購車輛需求。再結合國四到國五之間過渡時間尚短,很多國四排放新車依然有着優秀車況的大背景看,對車輛沒有特別熱烈換購需求的人羣,以70%為估計,也問題不大。
所以,在當今的波動之下,我們該對自己未來換車有所悲觀麼?
也是大可不必,因為本質上並不是沒錢買車,而更多的是,現在沒有特別明顯的買車衝動,或者信心預期。而信心和衝動,顯然會隨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環境基本回到正軌後,向好的方面流轉。
亦或者是,汽車產業做出突破性技術創新。
比如,用車成本至少比同價位燃油車節省70%以上的電動車,它的續航里程穩定度、充電速度都得到提升,同時成本進一步下探,價格只比燃油車略貴時。消費者很難抑制住換車的想法,因為對比起自己當下使用的產品,這明顯更好,也不用付出太大代價。
寫在最後:最近,和很多人聊了關於汽車消費的話題。普通人嘴裏,經常掛着“不敢買車”的話術,但更深層的聊下去,只是不敢按照自己此前預期那樣進行新增或者換購,因為當下的經濟環境和常規時不同。
各大汽車廠商的人嘴裏,嘴裏經常掛着的是“創新”二字,就比如上面我們寫到的創新型產品會很好的激起市場興趣,實現大刺激等等。
所以,回顧3-4月的車市銷量,在不斷震盪。問出,我們是不是真的買不起車了?這樣的問題,答案其實是,我們在等着回到常態,然後在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狀態、目標後,把購車慾望找回來。
比如,原本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需要一輛30-40萬可以看起來有面子,能夠展示自我性格的車。當他們選擇回到故鄉時,那便隨着心態的調整,變成了15-25萬適合家用的了。
人的適應性總是最強,因而,無需悲觀,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