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蘇澤威(左二)在和聯合國官員商討施工細節。 閆駿花攝
劉雄馬在維和任務區。 江斯航攝
軍醫張釗(左)夜晚緊急救助聯合國僱員。 閆駿花攝
季國順(左一)在教戰友們檢修機械故障。 徐懷武攝
湯西西在維和任務區。 莊小好攝
何美綺在排雷訓練場上刻苦訓練。 李竹林攝
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和維和攤款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出兵國。30多年來,中國軍隊先後參加20多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官兵近5萬人次,有16人獻出寶貴生命。目前,共有2000多名中國軍人在7個維和任務區和聯合國總部執行任務。
掃雷排爆、警戒巡邏、醫療救治、支援保障……中國“藍盔”用生命踐行着“忠實履行使命,維護世界和平”的錚錚誓言。
創造“中國速度”“中國質量”
■ 蘇澤威 第25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翻譯
翻譯組,顧名思義,是分隊對外溝通聯絡的樞紐,肩負着受領對接工程任務、協調解決矛盾困難、協助處置突發情況以及對外軍事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發揮着“銜內接外”的橋樑作用。
來到剛果(金)不久,我被派往瓦倫古分遣隊執行印度尼西亞快反營營區擴建工程。作為翻譯,我在工作中經常和外國人交流協調各種工作,其中第一次翻譯任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年10月,聯合國工程部來了6名民事人員到現場勘察工程,“你們的工作方法不行,這個門板不能這樣安裝。”聯合國工程部負責人哈利菲·海亞説道。“這樣安裝可靠嗎?質量過關嗎?”面對聯合國民事人員的“刁難”詢問,我通過專業的英語交流,向他們闡述了這樣安裝門板的好處,最終成功説服他們同意使用我們自己既方便可靠又安全的施工方法。
在接下來的施工任務中,戰友們齊心協力、連續奮戰,克服氣候炎熱、疫情疾病、材料短缺等諸多困難。不久,哈利菲·海亞一行再次前來現場進行工程勘察。看見整潔的營區、平整的水泥路面,她評價道:“你們的施工方法是安全高效的。”等走到營房前,哈利菲·海亞仔細檢查了我們安裝的門板後説道:“你們的工程質量讓我們信服。”
後來,我將哈利菲·海亞説的話翻譯給官兵們聽,大家紛紛表示,我們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工程,就是最好的外交證明,我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着作為大國形象代言人的承諾。最終,經過長達4個月的艱苦施工,戰士們圓滿完成了印度尼西亞快反營營區擴建任務,創造了維和任務區的“中國速度”和“中國質量”。
閒暇之餘,我還教官兵們學習簡單的英語口語。慢慢地,官兵們可以通過語言和手勢同印度尼西亞友軍聊天。正是在這樣的交流中,官兵們加深了對外軍的瞭解,同時也讓外軍對中國維和工兵分隊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做個有底氣的‘外交官’。”以專業的實力立起中國標準,以嚴謹的作風展現中國形象,這是維和官兵們在任務區無言卻最有力的外交證明。
閆駿花整理
為祖國驕傲並自豪
■ 劉雄馬 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建築工兵分隊宣傳幹事
一轉眼,維和回國快一年了,我們在黎巴嫩執行任務的點點滴滴彷彿就像昨天。
2021年7月28日,是中國第19批赴黎維和部隊輪換回國的日子。我們的車隊剛剛抵達貝魯特,車廂裏傳來戰友們的感慨:“爆炸物和垃圾都清理乾淨了!”“很多房子也重建起來了!”“路兩旁盛開着鮮花,真漂亮!”
看着逐漸恢復生機的貝魯特城,看到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着激動和滿足的笑容,我用相機悄悄記錄下這些美麗的瞬間。
時間再往前,來到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巨大爆炸,無數房屋被摧毀,數千人傷亡,30萬人無家可歸。14天后,我和戰友們坐上了出征的飛機。抵達貝魯特港上空時,望着窗外一片廢墟、滿目瘡痍的城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不敢相信這裏就是曾經的中東“小巴黎”,黎巴嫩的商業、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
完成部署沒多久,中國維和部隊官兵就臨危受命參與貝魯特救援重建任務。戰友們每週工作6天,每天作業近10個小時,佩戴五星紅旗臂章的中國維和官兵成了救援場上最忙碌的身影……僅用19天,中國維和官兵便同法國、西班牙、柬埔寨等多國維和部隊一起完成了貝魯特港近6萬平方米的廢墟清理、文物遺蹟搜尋、受損古遺蹟保護加固和黎巴嫩外交部大樓清理修繕等多項任務,受到黎巴嫩政府軍、聯黎部隊友軍和當地民眾的高度稱讚。
由於我們做了很多對當地很有幫助、有意義的事情,所以黎巴嫩民眾對中國維和官兵十分友好,每一次外出執行任務的路上,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的揮手和微笑。
有一次,一個大眼睛捲髮帥氣的小男孩在很遠處看到我們軍車上的中國國旗,他不停地招手,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還有一次,一位大叔在我們前面停下車以後,特意下車彎腰擺出標準的紳士動作“請”我們先行。這一切都彷彿在告訴人們,中國在世界上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大國作用。我為祖國驕傲並自豪。
王 魁整理
守護戰友們的健康
■ 張 釗 第25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軍醫
“報告作戰值班室,一號哨位外有一名聯合國僱員受傷,傷勢嚴重,請求我們救助!”去年10月1日凌晨1時,正在熟睡的我猛然聽見對講機裏傳出聲音。我迅速穿戴好防護服,揹着醫療箱前往一號哨位對傷員進行救治。此刻傷員已經昏迷,頭上一個長約5釐米的傷口正流着鮮血。據陪同的當地警察介紹,這名傷員是聯合國僱員,在晚上執勤過程中不慎摔倒,頭部撞在了一塊石頭上。
這是我們部署任務區執行的第一次人道主義救援任務,我一定得把工作幹好!我心裏默唸着。由於語言不通,我一邊為傷員清理傷口,一邊通過翻譯官同已經清醒過來的傷員交流,同時給予心理疏導,以緩解傷員的緊張情緒。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全力救治,傷員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謝謝你!謝謝你!”包紮結束後,傷員用生硬的漢語對我説着感謝的話,陪同人員紛紛對我和戰友豎起大拇指。
作為一名軍醫,我是維和分隊的一顆“螺絲釘”,緊緊釘在自己的戰位上,守護着戰友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保駕護航,同時為當地民眾送去希望,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展現大國形象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來到維和任務區已經9個月了,剛果(金)的安全形勢愈發嚴峻。我與戰友們不懼危險,多點位同步開展施工任務,高標準完成多項工程任務,受到當地人的讚揚。
前幾天和妻子通電話,我向她講述着近來經歷的事情,她認真地聽着,仔細打量着手機屏幕上的我,言語和眼神中滿是自豪和驕傲。
徐懷武整理
做一名優秀工程機械操作手
■ 季國順 第25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工程機械操作手
2021年6月,我所在的單位開始選拔第25批赴剛果(金)維和任務分隊人員。維和,意味着可以在近乎實戰的環境下錘鍊自己的專業技術,可以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中國力量。
面對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我義無反顧地報了名,通過層層考核,最終如願以償入選維和集訓隊。
在集訓隊中,我發揮所長維修各類工程機械。憑藉優秀的技能,最終被定崗為維和分隊的一名工程機械操作手,同年9月和戰友們抵達任務區。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機械操作手,不僅要會操作,還要會維護修理。前不久在維和任務區核查裝備時,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挑戰就這樣不期而遇。
早上8點30分,我早早來到車場,在檢查一輛平路機時,發現裝備出現故障,無法點火發動,還散發出燒焦的味道。昨天檢查還是好的,怎麼會突然就發動不了呢?
眼看着聯合國官員9點整就要核查這台裝備,這可把我給急壞了。
冷靜下來後,我圍着車輛查找了幾圈,仔細檢修後發現了問題:線路老化導致兩股電線發生了短路,包裹在外面的絕緣膠帶被點燃。找到故障位置後,我迅速找來兩根新的電線準備更換,卻發現燒壞的兩條線路位於柴油濾芯後方,難以下手。簡單思考後,我決定先將柴油濾芯拆下來,再更換線路。
在狹小的空間內,我一隻手扶着濾芯,一隻手卡住扳手,只能仰着頭拆卸濾芯,這無形中增加了難度。經過10分鐘的作業,柴油濾芯被成功卸下。隨後我立即更換髮生故障的線路,重新安裝濾芯,車輛成功啓動。完成這一切後,我才發現右手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剮了一條口子,鮮血淋漓。
面對突發狀況,我沒有自亂陣腳,而是仔細想着如何搶修裝備,最終這台平路車成功通過聯合國裝備核查。
李 鑫整理
深切體會到和平可貴
■ 湯西西 第20批赴黎巴嫩維和建築工兵分隊外聯組組長
時光荏苒,我參加赴黎維和行動已10個月有餘。
黎巴嫩有着宜人的氣候和多元的文化,被人稱為“中東的後花園”。黎巴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中東的火藥桶”。看似平和的環境下,卻有説不清的暗潮湧動。
抵黎第5天,以色列突然導彈空襲貝魯特,類似這樣的對峙交火時有發生。睡夢中的我被刺耳的防空警報聲驚醒,第一反應就是“出事了”!我迅速穿好防彈衣跑進防空掩體。悶熱的掩體裏,沒有WiFi、信號、風扇,有的只是靜默和沉思,周圍的空氣彷彿都凝固了,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戰爭。對比國內生活,不禁讓人感慨:國家只有強大,人民才會享有和平。
在工作中,我經常能聽到維和友人用中文跟我們進行簡單交流。去年底,我接待過聯合國駐黎巴嫩軍事觀察員組織的一名瑞典籍少校軍官,他很自豪地提到自己的女兒在中國工作;一直與我們分隊有良好工作關係的聯黎部隊僱員胡賽因也曾一臉興奮地告訴我,他的女兒在中國學習針灸。從他們開心的表情裏,我感到了祖國的開放與強大。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分隊一名士兵因身體不適急需轉診至百公里外的貝魯特醫院。因擔心溝通不暢,聯黎部隊僱員狄安娜主動要求陪我們前往醫院,直到半夜才下班回家。事後我向她表示謝意和歉意,她卻一臉輕鬆地表示:“這是我的職責,而且能為中國分隊工作,這也是我的榮幸。”
在大街上駕車行駛,經常會有不到10歲的小孩拍打過往車輛的車窗索要食物。望着車窗外那些瘦削的臉龐,我心裏很不是滋味:這個年齡的他們,本該在父母的呵護中成長,本該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卻過早被迫自謀生計。這都是戰亂帶來的結果。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和平的可貴,也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我們在這裏維和的意義和責任。
莊小好整理
多一分刻苦 多一分底氣
■ 何美綺 第21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作業手
我今年21歲,作為即將踏出國門執行維和任務的第四批掃雷女兵,我和戰友們正在進行緊張地訓練,備戰是否具有執行維和任務能力的行前考核。
當新兵時的班長是第一批赴黎巴嫩維和掃雷女兵,當時我就被“掃雷女兵”這4個字吸引住了,十分崇拜她,也想成為和她一樣的人。今年維和選拔一開始,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過嚴格的選拔淘汰,成為赴黎維和分隊的一員,成為和班長一樣的掃雷作業手。
剛開始訓練時,教練班長帶我們學習理論知識,我常常記不住繁瑣的操作規程,於是身上就隨時帶着小本本,理論知識和班長講的東西我都會記在上面,一有空就拿出來背。
到了訓練場上,我所經受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練習掃雷時,穿着厚重防護服,握着探雷器練動作,對體格偏瘦的我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常常在完成一套掃雷作業程序後,手臂要痛很久。為了讓手更穩,除了日常的體能訓練外,我們還要額外進行力量練習,舉啞鈴、提磚頭……我咬牙堅持,和另外3位女兵戰友一起互相加油打氣。
訓練挖掘作業時,我為了鍛鍊耐力,穿着厚重的防護服在訓練場上一跪就是好幾個小時,手上一直重複着挖掘動作。高原毒辣的太陽讓我們的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頭盔面罩被水汽籠罩,啥也看不見。
訓練確實很辛苦,我都不記得手上打了多少個血泡、劃傷了多少次,完全看不出來這是一個20歲剛出頭的小姑娘的手。因為出國執行維和任務對個人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我覺得現在訓練多一分刻苦,等真正走上雷場就會多一分底氣,多一分安全保障。
李竹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