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這兩天,茶哥看到了幾份關於新能源車的數據,對比了一下,得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在國內存在感很低的合資品牌電動車,未必就比新勢力的車賣得差。

首先看看歐洲公佈的4月新能源汽車排行榜,這份榜單有意思之處,榜上有名的電動車,絕大部分在國內的存在感都很低,除大眾ID.4已國產,前十其他車型都沒引進國內,相反在榜單尾的寶馬X1 PHEV,在國內知名度最高。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4月歐洲新能源車銷量Top 20)

而同時間我們看看國內新能源的銷售情況,除了特斯拉Model 3、Model Y,其他能走量的都是自主品牌車型——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或造車新勢力。從這兩個表格能得出兩個結論: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1、中國、歐洲兩個電動車市場根本沒有可比性。

2、在國內不受待見的合資電動車,在歐洲的銷量,幾乎與國內新勢力的銷量在同一水平。

這就帶出了今天茶哥想聊的話題:以大眾為代表的合資電動車們,就未必打不過“蔚小理”。

先看一個殘酷的例子,今年2、3月被南北大眾量產的ID.4,截止到4月一共才賣出2814輛,上汽大眾ID.4X 3-4月共售出1547輛,而一汽大眾的ID.4 CROZZ看起來更慘一些,2-4月共賣出1267輛。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再看看同時期的特斯拉Model 3,雖然經過“剎車失靈”事件、產能受限的影響,4月只賣出了6千多輛,但仍高居榜單Top2,而榜尾的比亞迪e2,也有近3千銷量。

被大眾看作翻身之作的ID.4上市至今,銷量遇冷似乎佐證了合資電動車無一打破的困局:論性價比,比不上自主品牌優秀車型,比亞迪新能源車矩陣、埃安、歐拉等玩得更溜一些;而論產品的創新,又不及“蔚小理”的顛覆。更何況大眾ID.4(19.99-27.99萬)主戰鬥20萬的區間,有Model 3標準續航後驅版(26.674萬)這一位勁敵。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上汽大眾ID.4X)

但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在今年頭4個月全球範圍的銷量中,特斯拉累計銷量21.6萬輛,市場佔有率14%,上海通用五菱累計銷量13.4萬,佔有率9%,大眾排名第三,銷量9萬輛佔有率6%,比亞迪則排在後面,銷量7.9萬輛市佔率5%。而單看4月全球新能源Top5,大眾ID.4、ID.3排名在宏光MINI EV、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後面,而我們説的新勢力,都沒有衝出國際市場,所以本土銷量就等於總體量,蔚來、理想和小鵬銷量分別為7102輛、5539輛和5147輛,大眾切入電動車市場的幾個月,已經後來居上。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茶哥認為,大眾等合資車企有一個巨大優勢,而且會在後來的競爭中逐漸明顯,這就是現在遠未到依靠新能源車盈利時,大家的電動車能走量,但在盈利方面不僅追不上傳統燃油車,甚至還陷入賣一台虧一台的困境。所以體量較大、有燃油車龐大利潤的合資車企,在電動車“燒錢”遊戲中,能支撐得更久。

2019年底總體利潤轉虧為盈的特斯拉,汽車和電池的兩大核心業務目前尚未盈利,而目前豐厚利潤的獲取,主要在向傳統車企出售碳排放信用(雙積分),但隨着傳統車企逐漸加入電動車市場,這個利潤點將會消失。而有機構預計2025年特斯拉會實現230萬輛銷量,營業利潤或將到200億美元,其中有45%的利潤來源於純自動駕駛套件(FSD)軟件利潤。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特斯拉的盈利模式可謂是所有造車新勢力的藍本,但前提也是擁有龐大的銷量,這點對月銷量還不破萬、靠資本市場輸血過日子的後者可謂致命,所以為什麼新勢力渠道擴張速度比傳統車企要快N倍,為什麼要做圈層要做跨界要做服務,為什麼要削尖腦袋拼命賣車。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當然,大眾等在本土合資車企面臨的難題絕對不會少,雖然有燃油車巨大盈利支撐,但電動車的成本怎麼能降下來與燃油車持平,或者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使得產品兼顧續航里程和電池成本,才有機會讓新車不會湮滅在自主和新勢力的產品當中。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那會是什麼車能突圍?起碼不是大眾ID.4,相對四平八穩的大眾來説無疑是巨大的進步,但它的設計還跳不出傳統燃油車的框框。茶哥反倒看好Mach-E,福特敢於把最性能的野馬品牌電動化,又能玩出不同於V8大排量肌肉車的梗,而且價格還足夠親民,MustangMach-E(26.5-37.99萬元)給到的新鮮感,特別是大溜背的跨界SUV風格,走出了一條與Model Y完全不同的運動之路。

中國是全球新能源車企競爭最激烈的地方,恰好這市場的性格特點很分明,就是我們經常説的銷量“兩頭高中間低”的現象,一頭是10萬內以宏光MINI EV代表的自主A00級電動小車,賣得風生水起,當然合資定位所限,是很難下探到此區間。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另一頭,35萬以上有新勢力高端產品或豪華品牌的進攻,所以合資電動車的主戰場在15-35萬內,剛好也是中間“最吃力不討好”的地帶,這區間消費觀念受燃油車的影響還很大,而且成本被“三電”佔據後,留給產品設計、智能設備的成本空間就很少,用燃油車思維去造一款電動車,是最容易成為推陳出新足夠快的自主品牌“降維打擊”目標,而大眾ID。4便是如此。

現在合資電動車還沒找到自己適合的路,不過一旦他們某款產品突破了天花板,真正喚醒15-30萬消費需求,銷量的躍升將非常快,因為他們規模化生產的優勢比自主、新勢力都強。當然這個“他們”可以是大眾、福特、別克甚至任何一個願意求變的合資品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38 字。

轉載請註明: 銷量歐洲第一,國內擠不進前十五,“大眾光環”不適用新能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