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獎”是治懶政的一劑良方

姜宏臣

日前,媒體報道南方某縣部分項目因工作拖拉、推進緩慢,在全縣大會上被頒發作風建設“蝸牛獎”。兩單位因懶政怠政獲“蝸牛獎”,場面尷尬……兩家單位負責人,上台尷尬領獎,引發媒體廣泛熱議。

據瞭解,“蝸牛獎”的設立,旨在通過鞭打“慢牛”“蝸牛”,倒逼相關單位和幹部轉變工作作風,在獎罰分明的基礎上,以創新方式治理懶政怠政,依靠羣眾監督和輿論監督,讓老百姓關心的事情得到高效率的解決,增強老百姓獲得感,有助於推進各項工作高質量、高效率完成。

筆者認為,此舉為一劑良方。儘管是尷尬一陣子,卻能警示一輩子,督促後進者“知恥而後勇”,比起簡單的提醒談話更能觸及靈魂,促使獲獎者發自內心認真反省、用心用力為民服務,讓“蝸牛”進度跑出“加速度”。

喚醒羞恥心,激發責任感。獲“蝸牛獎”後,應有卧薪嚐膽想法,時常拿出來掛起來,猶如懸在空中那塊苦膽,讓當事者每天都看一眼、舔一下,時刻提醒經歷的“蝸牛之辱”,形成變壓力為動力的堅定決心。堅決糾治以往工作養成拖延、怠政的頑疾,以有效措施積極推動治理自身存在的庸政怠政的問題,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只要你想作為,想給老百姓辦實事,辦法總比困難多。若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體察百姓的艱難,推諉扯皮,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不作為、慢作為,最終難逃其咎。

激活社會監督,推進優質服務。勇於自曝家醜、開門納諫,不護短、不遮醜,是黨政機關加強自身建設的途徑。“蝸牛獎”向民眾傳遞積極作為的信號,羣眾監督更容易被激活,“蝸牛獎”便成為服務民生的推進器。

運用“負向激勵”,釋放正面效應。合理用好“蝸牛獎”可產生良好的效應。一旦拿到“蝸牛獎”,即表明獲獎單位或個人在過去的工作中存在懶政怠政的問題,這無形給不作為幹部壓力,倒逼幹部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不足,努力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人具有羞恥心,怕丟面子心理,為了不拿“蝸牛獎”導致的難堪結果,也會自覺或不自覺改掉不作為的陋習,積極為羣眾做實事、辦好事。

一劑良方“解毒”,倒逼主動作為。無論是否中獎,為官者都會以此為警示,從“蝸牛獎”設立初衷出發,盡力把“蝸牛獎”變成“蝸牛精神”,不斷完善自我,積極推進工作。促進責任明晰、細化、落實到人。通過釐清部門之間的責任,做到減少職責交叉,不留責任死角,壓縮相互推諉的模糊空間,確保每個職位、每個工作環節的責任都要落到具體人,形成責任閉環,不出現有責無人、有人無責,確保人人有責、責無旁貸。

有權必有責,失職必受罰。謹記責任既有自律又有他律,摒棄僥倖心理、投機心態、慵懶思想,強化自身危機感和責任感。持續加大對懶政怠政者的懲治力度,對工作不思進取、長期打不開工作局面的幹部要及時亮劍,進行追責,讓庸官付出代價,切實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3 字。

轉載請註明: “蝸牛獎”是治懶政的一劑良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