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捕之後,江刀密度猛增1倍!
喜訊!喜訊!
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禁捕一年,江刀密度增了1倍多
7月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發佈喜訊:長江刀魚自2019年2月1日起禁止生產性捕撈後,資源量和個體規格明顯回升,今年刀魚單網漁獲數量及重量分別為29.5尾和2.0公斤, 均為近5年來的最好水平,相比2015—2018年平均指標分別上升138%和155%,即 資源密度增加了1倍多。無疑,這是對“長江要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有力回應,也證明了正在推行的“長江十年禁漁”舉措之必要。
長期以來
受攔河築壩、過度捕撈等影響
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
江陰老漁民陳興法清晰地記得
2012年在長江
連着8天捕撈刀魚
卻一無所獲
很多漁民那年都收成慘淡。
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一網下去總有1000多斤刀魚
在2000年左右一網也有十幾斤。
數據顯示
從事長江下游流域漁業資源監測和保護研究30多年的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刀魚1973年捕撈量為4142噸,2012年鋭減至57.5噸,為歷年最低,之後多年維持在100噸上下。與此同時,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極度瀕危,長江裏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早期資源量亦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90%以上。
江陰漁政監督大隊隊長丁建英説,2002年江陰漁民還有280多名,隨着當年長江中下游實行春季禁漁(長江刀魚、河蟹、鳳尾魚除外),以及江陰碼頭、水廠等建設推進,漁民分批退捕。至2019年底,江陰最後54名漁民全部簽訂協議退捕。
在江陰,為維護水生態環境、涵養漁業資源,2016年起推進產業轉型“高端進低端退”,源頭控污“治理進污染退”,生態修復“生態進生產退”的護江路徑。通過搬遷退讓一批企業,到今年底其長江生產岸線將壓縮到16.85公里,佔長江江陰段黃金岸線長度的48%。
2002年以來,江陰已持續向長江放流了河豚、“四大家魚”等魚苗1.6億多尾。讓江陰“河豚大王”鄭金良驚喜的是,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於6月5日在長江入海口監測到野生河豚魚苗,“這是20年來首次發現,説明多年來的增殖放流有效推動了魚類種羣的恢復”。
對長江而言,這些保護舉措僅僅是開始。徐跑説,本次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可為以“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長江漁業資源提供至少2-3個世代的保護期,使自然種羣得以恢復。他還建議長江禁捕後應儘快構建監測網絡,加大監測頻次,科學評估禁漁制度成效。性成熟週期短、繁殖能力強的長江刀魚羣落很有可能會率先恢復、增長。
記者:朱雪霞
圖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編輯:人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