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照亮一個西北移民家庭的小康路
蘇發(二排右二)、白玉琢(二排左二)一家人的合影(二排左一為二女兒白銀芳;一排右一為小兒子白銀邦)。(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銀川10月26日電(記者謝建雯)中國西北部的寧夏,農村婦女蘇發在教育扶貧政策的支持下艱辛執着地供一兒兩女讀書。如今,孩子們都已大學畢業了,走上工作崗位,生活富足,這讓她成了親朋好友的羨慕對象。
“我沒讀過一天書,娃娃們一定要念書。”這位母親的想法簡單而實際,“書念成了,就可以不再像我一樣只能在土裏刨食下大苦了。”
在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大山裏長大,蘇發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學校在山的那邊,座座山樑和道道深溝擋在娃娃們與書本中間。
所幸,2000年,在政府幫助下,蘇發和丈夫白玉琢遷往500公里以外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在黃河岸邊、羅山腳下的這片地勢相對平坦的土地上紮下根來。
那年,大女兒白銀蘭四年級,二女兒白銀芳二年級,5歲的小兒子白銀邦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
儘管白玉琢是村醫,但家裏經濟狀況仍一度困窘,被納入低保户。親戚勸她,供三個娃娃唸書苦死了,她沒吭聲。
搬出大山天地寬,學校與家只隔着一條馬路。“在老家肚子都吃不飽,沒錢也沒信心。現在學校建到家門口了,這麼好的條件,我一心只想把娃娃供出來。”蘇發説。
自2001年起,中國開始在農村地區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教科書費、免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再後來,上高中有國家助學金、上大學有國家助學貸款……貧困不再成為經濟困難家庭學生求學路上的“攔路虎”。
白銀邦記得自己讀高中時,不僅不用交學費,每個月還能領補助。“上大學貸的助學貸款,我畢業後半年就還了。”他説。
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統計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2175.45萬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生活費補助政策,資助金額217.36億元;190.91萬普通高中教育學生享受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雜費政策,資助金額共計23.90億元;506.43萬人享受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貸款金額378.12億元。
“這些好政策三個娃娃都享受上了,家裏經濟壓力減輕了不少。”白玉琢説。
蘇發的大女兒白銀蘭在給學生上課。(受訪者供圖)
如今,大女兒白銀蘭走上三尺講台,成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二女兒穿上白大褂成為一名醫務人員;小兒子白銀邦進入青少年編程教培行業,普及青少年科學素養。
54歲的蘇發也過上了小康生活。2016年,蘇發住進了新房,這是她搬過來後第一次修建房屋。
屋內,地暖、各色傢俱一應俱全;屋外,涼亭、葡萄走廊、玻璃長廊等佈局精美……“我家的房子蓋得最晚,但也最好。住進新房,算是真正奔上了小康。”蘇發説,“娃娃們也都在城裏買樓房了,啥也沒耽誤。”
在中國歷史性擺脱絕對貧困的過程中,教育功不可沒。
提及教育的意義時,白銀邦説:“改變命運,這四個字就夠了。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沒有唸書,我兩個姐姐可能十六七歲就早早嫁人了,我現在可能也在到處找活幹、討生活。”
年逾五十,白玉琢仍在不斷學習,幾年前從寧夏醫科大學臨牀醫學成人專科畢業時,他是班裏年紀最大的學生。蘇發也不甘落後,她跟着小孫子一起識字寫字,如今會寫姓名,也能看懂公交站牌了,還開通短視頻賬號,成為網絡“達人”。
八旬婆婆吃飯時,小孫子玩鬧時,葡萄藤開花結果時,玉米豐收時,一家人團聚樂呵時……她都會拍上一段短視頻上傳,記錄生活中的幸福點滴。“我們四世同堂,頭頂有老人,下面有小的,一家人好幸福。”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