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建設”“抗疫”等成為港澳代表委員關注熱點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陳舒、周文其、蘇萬明)前來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港澳代表委員,3日陸續抵達北京。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如何更好發揮各自優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香港抗擊疫情等,成為港澳代表委員普遍關注的熱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受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次來京出席全國兩會的港區代表委員人數雖較往年有所減少,但建議、提案質量成色不減。“此次來京參與兩會很不容易,我們倍加珍惜。我們民建聯這次帶來20多份建議和提案,其中超過一半與大灣區相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告訴記者,如何進一步提升港人在大灣區工作生活的便利性、如何幫助香港專業人士更好在大灣區內執業等內容,都將在其中有所體現。
去年,中央出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港澳社會高度關注。不少受訪的港澳代表委員表示,兩個方案推動粵港澳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攜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學生動力基金會召集人吳傑莊長期關注粵港澳青年交流和粵港科創合作,其位於前海的孵化器已成功孵化100多家科創企業,其中大多為港青創業企業。
此次出席全國兩會,他帶來了7份與此相關的提案,其中一份涉及在“深港河套、珠海橫琴及廣州南沙等創新合作區設立‘產品健康碼’科研基地”。吳傑莊説,希望能以此為試點,將大灣區打造成為新型的數字化轉口貿易區,為大灣區科創的騰飛提供更多動力。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梁建華 攝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説,“橫琴方案”所設立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對澳門空間制約和發展現狀具有高度針對性,希望澳門能用好這一新機制,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體系。此次與會,他將就加快粵澳“軟聯通”,落地更多澳門多元產業發展和融入內地市場所需的配套政策等內容提出建議。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澳代表委員還就金融創新、人才引進、完善配套法律等方面提出建議和提案,期望謀劃更多“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的優質項目,創造更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灣區。
香港特區政府去年提出的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各界關注熱點。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表示,今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如今,有香港國安法保駕護航,香港選舉制度已得到完善,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新局面。北部都會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口岸密集、產業多元,香港應以北部都會區為基點,打造與內地深度融合的平台,向南聯合香港南部都會區,向北攜手深圳等大灣區其他城市,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前,香港疫情嚴峻,不少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提案聚焦於此,內容包括“倡設跨境救護車”“在港深口岸設立蔬菜食品交收緩衝區”“加大醫療物資、設施和人員支持力度”等,希望助力香港早日戰勝疫情。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蔡毅表示,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援香港抗疫,再一次表明國家是香港最有力的依靠。相信在中央的全力支援下,在香港各界的齊心協力下,香港定能“疫”過天晴。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林健鋒等9人聯名提案,內地加大對港醫療物資、設施、人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決香港檢測、隔離及治療能力不足的問題,將有關抗疫協調機制制度化、恆常化等,助香港早日戰勝疫情。
此外,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數字經濟、動物保護、青少年教育等議題,港澳代表委員也會在兩會上予以關注。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表示,近年來,內地的職業教育發展勢頭強勁,而香港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早,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期待這次兩會上能看到一些相關的政策,待疫情結束後,與內地教育界加強互動交流,攜手為國家培養更多符合當前發展需求的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