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保葬漸成風尚

樟樹、杜英、烏心石、竹柏環繞,搭配陽光草皮與景觀水池,咋看之下與郊野公園並無區別。然而,這是台灣新竹市的第一座環保自然葬區“詠生樹”,於今年清明前夕剛剛啓用。在這裏,逝者的骨灰經過處理,與泥土、樹葉及花瓣層層堆疊,並加入溶磷菌加速骨灰分解,將之與大地融為一體,讓生命迴歸塵土。

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大家慎終追遠、緬懷逝者的日子。在海峽對岸的台灣,不少人在清明掃墓時已不再去傳統墓園,而是來到環境清幽的樹葬公園,或是風景優美的海邊,心香一瓣,追思先人。

曾經,台灣民眾辦喪事時也迷信風水、講究時辰,繁文縟節多,死人與活人爭地,勞民傷財,反而肥了殯葬業者的腰包。加之島內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讓殯葬改革勢在必行。

最先打破舊觀念的力量來自於台灣民間。1997年,由佛光山星雲法師所創辦的南華大學成立了“生死學研究所”,開啓了大眾對殯葬禮俗的關注。星雲法師公開表示他偏好火葬,並認為身體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與此同時,2002年起,台灣當局也積極倡導樹葬、海葬等環保葬,並補助地方政府實際推行。在社會各方努力之下,“簡喪薄葬”漸成風尚。目前,全台灣已設立近30處樹葬園區。

在環保葬推進的過程中,名人的示範效應起到了一定作用。2009年,聖嚴法師圓寂。他留下遺囑:“不發訃聞、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按照他的遺願,骨灰植存(將骨灰埋撒於普通林園)於金山園區。當時,各行各業3萬信眾上山觀禮,很多是從中南部包車而來,各大媒體廣為報道。經此,環保葬的方式得到很好傳播,獲得許多台灣民眾認同。2020年,台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去世。依照王曉波遺願,其骨灰撒入台灣海峽。王曉波的親朋好友還為其在海上舉行了追思會,追憶他為兩岸統一、為民族復興不懈奮鬥的歷史。

在環保葬日趨流行的同時,隨着觀念轉變,殯葬業從過去遭忌諱、受排斥,慢慢轉為一般性質服務行業。多所台灣大專院校開設殯葬相關科系或課程,併成為熱門科系。據台當局主管部門統計,台灣殯葬禮儀師人數近年來增加逾6倍。

台灣:環保葬漸成風尚

台灣新竹市首個環保葬區——詠生樹

隨着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與大陸殯葬觀念的改變,台灣殯葬業企業抓住機遇,將服務版圖拓展到大陸。

3月下旬,在浙江温州瑞安的人文公園,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的生態節地葬園區正在做最後的施工。這是台灣龍巖集團所負責的項目。生態葬區約2200平方米,預計第一期將於今年5月啓用,可容納5000人。屆時,逝者家屬可通過當地民政局申請或電話預約,把逝者骨灰納入可降解的骨灰盒後放置入植被周圍,或直接撒葬。

台灣:環保葬漸成風尚

瑞安人文公園大廳

瑞安人文公園是温州最大的台資項目,也是當地打造城市殯葬新文明的生命文化示範園區。人文公園項目負責人、台商蔡文傑表示,園區不只提供環保葬服務,同時也從環境、產品、禮儀等方面做全方位的研發,使人文公園兼具生命文化、生命價值、生命教育的使命。“園區之所以把接待大廳做得寬敞明亮、像五星級賓館的大堂,就是希望人文公園不再給人陰森、晦澀的印象,而是讓親朋好友在這裏聚會分享逝者的往事,思考生命的意義,讓大家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台灣:環保葬漸成風尚

瑞安人文公園環保葬區

温州與台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去年7月,温州印發《全域打造“台青築夢家園”暨深化海峽兩岸(温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力建設“創新、服務、就業、文化、居住”五大新生態,希望通過3年努力,將温州打造成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增長極、台青築夢家園、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中心城市。在日常工作中,當地有關部門也盡心盡力做好服務工作,為台胞台商落實同等待遇。

採訪中每每提到温州瑞安台辦時,蔡文傑總會用“孃家人”來形容。“不管有沒有具體任務,台辦的工作人員都會隔三差五地來我的項目上走走,看看有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有需要,台辦會幫助我們和其他政府部門溝通協調,尋找解決方法。他們的微信幾乎24小時在線。在生活中,我們的台籍員工可以用台胞證在當地開設銀行賬户、用自助機買火車票,更換駕照也很方便。可以説,我們在温州生活如同當地人一樣便利。”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 柴逸扉

http://world.haiwainet.cn/n/2021/0407/c3541003-32047455.html

來源:海外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7 字。

轉載請註明: 台灣:環保葬漸成風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