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送“崗”上門、技能培訓、政策託底——看長江“職業”漁民如何“轉業”
新華社記者
送“崗”上門、技能培訓、專場招聘、政策託底……長江禁捕退捕以來,長江流域各地在嚴格落實禁捕要求的同時,多渠道推進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積極幫扶“職業”漁民“轉業”。
送“崗”上門:專場招聘為就業牽線搭橋
“看了四五家企業,現場體驗各個崗位,我在裏面挑選了最適合自己的一個。”不久前,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吳城鎮退捕漁民範信道在縣城一家企業找到了滿意的工作,簽下了就業意向書。
範信道參加的是永修縣舉辦的退捕漁民“雙選會”。這場“雙選會”上,當地就業部門帶着150名退捕漁民直奔企業現場參觀體驗,最終共有115人達成就業意向,涉及普工、電工、營銷員等崗位。
舉辦專場招聘會、開展職業介紹、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對吸納退捕漁民就業的企業給予税費減免……各地對有就業意願和就業能力的退捕漁民,積極開展崗位幫扶,幫助他們實現轉產轉業。
在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上,安徽省安慶市十里鋪鄉袁江村退捕漁民李國保找到了一份在工廠上班的工作,月薪4000元,妻子則成了酒店的服務員,一個月能拿2800元。“現在感覺上班好,能照顧老人小孩,不用風吹日曬,也不擔心血吸蟲病了。”李國保説。
在重慶市巫山縣,當地也舉辦了首場退捕漁民專場招聘和政策宣講活動,通過宣傳資料發放、企業現場招聘等方式,為退捕漁民介紹就業崗位,宣傳就業、創業政策,幫助“上岸”漁民順利實現轉業。
該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轉產安置事關退捕漁民的長遠生計,既要讓廣大漁民退得出,也要讓他們穩得住、能發展。未來,當地將繼續關注退捕漁民就業情況,為漁民與用工企業之間搭建好橋樑,為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提供就業指導。
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助力“上岸”
9月16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首批退捕漁民職業技能培訓班正式結業,62名退捕漁民順利拿到了就業培訓合格證書。
不少漁民世代臨水而居,以捕魚為業,轉產轉業並非易事。為幫助“上岸”漁民儘快找到新出路,今年,人社部下發通知,將長江流域退捕漁民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免費培訓範圍,根據退捕漁民的培訓需求,至少提供1次職業技能培訓,並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新建區南磯鄉漁民邱華清夫婦通過培訓掌握了扎鋼筋技術,從一名“水上漂”變成了“上班族”。“在這裏培訓,邊學邊做,很快就會幹了,每人每天300元,上下班還有專車接送,比捕撈還強。”邱華清説。
安徽實施退捕漁民專項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對16歲至65歲的未就業退捕漁民,每年提供1次至3次的免費職業培訓,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業扶貧車間等吸納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就業並開展以工代訓的,將按每人每月200元標準給予以工代訓補貼,最長可達6個月。
截至10月10日,四川開展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漁民職業培訓2164人次。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民強村的梁誠有着30年長江捕魚經歷。他説,退捕後經過政府的培訓,他今年1月領到了廚師證,如今靠着一手廚藝在當地一個旅遊景區旁開起了餐館。
政策託底:兜底保障免去後顧之憂
在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重慶市萬州區,“高峽出平湖”的長江美景讓人流連忘返。老漁民熊人建開着船,在長江上來回往返,不過他現在不捕魚了,而是當起了長江“美容師”,清理江面垃圾和漂浮物。
“我今年58歲,打了一輩子魚。船對我來説就像農民的鋤頭,放不下。國家實施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政策,我這個年齡轉產‘上岸’不好找工作。現在政府安排我在江上專職清漂,能繼續在船上工作,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還可以保護長江生態。”熊人建説。
在長江禁捕退捕中,還有一些像熊人建一樣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的漁民,轉崗就業面臨一定困難。為此,各地織牢織密兜底保障網,通過提高社保水平、發放過渡性補貼以及開發公益性崗位等,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據人社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人社部建立了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實名制動態幫扶信息系統,將努力做到應登盡登、不落一人,對“上岸”漁民全面落實就業和社保政策。
四川已有16480名漁民實現退捕“上岸”,已參加社會保障的退捕漁民達14284人,佔總人數的86.67%,其中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4811人,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9473人。
在江西,當地向退捕漁民發放為期一年的過渡期生活補貼,專業漁民標準為1.2萬元,兼業漁民0.6萬元,並給予15年養老保險補助。
專業漁民享受失地農民相關政策,以城鄉職工標準進行補繳,政府承擔60%,個人承擔40%;非專業漁民則按城鄉居民最高標準繳納,政府承擔90%,個人承擔10%……“有了社保,等我們上年紀了,基本生活也有保障。”江西省湖口縣舜德鄉屏峯村漁民餘建紅説。(記者郭強、汪奧娜、周凱、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