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名學者説過:“家庭教育並不是一味的説教,更多時候家長要扮演的角色是拋磚者和引玉者,可現實生活中家長交出的答卷卻更像是命令者。”
家庭教育最失敗的事情,就是養出太懂事的孩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競爭。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養育出十全十美的孩子,不論是學習教育的一等拔尖,還是性格教養的有禮有貌,能統一達標的孩子就是家長眼裏的全能人才。
可老話説得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是人就會有缺陷存在。就像劉姐本來有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圓圓,結果因為他們的“命令”導致孩子一生都再也不敢走出家門。
要知道,劉姐和丈夫從小到大就教育圓圓主動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養成謙讓和懂事的性格,於是久而久之圓圓就養成了處處自卑討好別人的性格。後來上初中後因為被同班女生聯合當眾欺負,導致圓圓驚嚇過度後再也不敢出門上學。
更嚴重的是,圓圓退學後在家長期做噩夢而患上了嚴重抑鬱症,若沒有人照看還容易發生自殘行為。為此劉姐可謂是悔不當初,經常埋怨自己不該一味逼迫孩子懂事,不然孩子也不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教育孩子太懂事,會讓他們的生活更辛苦
1、不敢展現自己的真實訴求
要知道,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也有自己的煩惱和不喜。畢竟生活有酸甜苦辣鹹等多種滋味,若單一體會某種特定的味道難免太過單調枯燥。
特別是小小年紀的孩子,他們的成長模樣就該多姿多彩充滿朝氣,該撒嬌撒嬌該難過難過,展現自己的真實訴求才是他們最該做的事,否則活得小心翼翼難免太辛苦。
2、遇人遇事習慣性卑微妥協
特別難理解,父母為什麼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明明小孩就該有自己能哭能鬧的成長軌跡。記得之前看過一檔紀錄片,有位小女孩寄居在姑父家,為了讓姑姑姑父多誇誇自己,她總是幫忙做家務和照顧弟弟。
可每次弟弟哭鬧時,全家人都會指責和打罵她,只想説這個女孩真的太讓人心疼。有時候,太懂事的孩子遇人遇事總會習慣性卑微妥協,長大後也更容易受欺負。
3、總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作為大人,我們都知道討好別人就勢必要委屈自己,從而導致自己的心境非常低落悲傷。可即便知道討好別人的悲傷,家長卻依舊希望孩子處處忍讓,多謙讓和照顧其他小朋友,從而換回別人一句“你真乖”又有什麼意義呢?要知道,從小就習慣性忍讓和討好別人的孩子,長大後不但性格卑微,在職場中也總是被欺負的那一個。
孩子懂不懂事,家長更該從這2點判斷
1、孩子的人格教育有沒有受批評
大多時候,我們判斷孩子懂不懂事不該只淺顯的用謙讓等行為做參考依據。要知道,孩子的身心本就多充滿玩性,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如果父母想讓孩子乖巧懂事,不妨多在孩子的家庭教養行為上下功夫。畢竟出門在外,只有侵犯別人利益和人格的熊孩子才是大眾討厭的人。
2、孩子維護自己的利益有沒有錯
記得《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當時貝兒想將多多的小狗抱回家,結果黃磊説他不能做主而要徵求多多姐姐的意見,這一行為就是最尊重孩子利益的體現。還是那句話,大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擅自為孩子做決定,畢竟孩子也需要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這點是大多家長家庭教育中較為匱乏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