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周文:世界為什麼越來越“向東看”,“看”什麼?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題:周文:世界為什麼越來越“向東看”,“看”什麼?
中新社記者 聶芝芯
大國興衰,秘密何在?基於現實,今天世界為何越來越“向東看”,東方的趕超如何發生?回溯歷史,近代中國為何遠遠落後,西方何以成為世界中心?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周文近日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指出,今天中國的復興從現象層面看是經濟上對西方的趕超,在本質層面則是國家治理能力對西方的超越;歷史上“西方興起”得益於東西方交融和互鑑,同樣,今日復興中的中國,也可與西方“用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
資料圖:上海浦東陸家嘴夜景。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中新社記者:長期以來,世界發展深受“西方中心論”影響。隨着中國崛起,西方輿論不斷提及“是時候正視中國了”。世界“向東看”現象追溯到何時,有何標誌性事件?
周文:由西方人站在西方立場、用西方人視角講述國家興衰故事,難免陷入“西方中心論”。“西方中心論”是用錯誤的方法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答案,結果導致更多的錯誤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撼動了西方經濟發展與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同時,西方發展的不確定性和低迷,讓世界更多向東看。世界“向東看”現象,從時間節點來看,應該從2010年開始,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快速控制疫情、恢復經濟,更讓世界目光聚焦於中國。
美國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説過,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條件之一就是既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又能保有這種注意力。中國已是“世界的中國”,中國問題已成世界問題,中國現象更是世界現象,所以無論中國發生了什麼,對世界來説都至關重要,甚至影響世界走向。
資料圖: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張進剛 攝
中新社記者:以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看,世界“向東看”是如何發生的?如何在本質層面理解中國對西方的趕超?
周文: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無論是西方世界的興起,還是東方世界的趕超,經濟的發展總是依靠國家為主體推動。國窮國富的秘密在於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
市場經濟是自發性交換經濟,但其形成有賴於一套特定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國家治理能力與市場經濟發展呈正相關。縱觀歷史,國家的發展也有一個“托爾斯泰定律”,成功的國家都是相似的,失敗的國家各有各的失敗。大凡成功的國家,政府都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解釋了中國和西方在15世紀以後的經濟發展歷程上,為何呈現出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近代中國落後並非市場經濟不發達,恰因有市場化而無強大政府,即“弱政府”。今天中國的復興從現象層面看是經濟上對西方的趕超,在本質層面則是國家治理能力對西方的超越。中國道路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特殊而重要的制度基礎上,而中國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找到了積極發揮“幫助之手”作用而儘量避免“攫取之手”影響的方法。
同時,當前西方面臨的危機不僅僅是發展的危機,更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危機。歷史上,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以及由漢密爾頓建立起來的美國學派,都肯定政府權力的重要作用。是政府的積極管控而非自由市場成就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崛起。但是,當今西方的自由主義經濟主張與歷史上的政策實踐相去甚遠,國家治理上過於沉迷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人類歷史和現實表明,市場不是“天使”,不可能有如此“魔力”。
資料圖:浙江金華至俄羅斯莫斯科公共班列。胡肖飛 攝
中新社記者:世界“向東看”,暗示着中國在世界座標中的位置發生變化。對於中國的復興,西方感到不適,擔心中國挑戰西方。西方如何“消化”這種不適?
周文:西方早已習慣於居高臨下、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和世界觀,因此對中國的發展產生種種不適、擔心,中美貿易摩擦可以説是一個爆發。
東西方發展是兩條並行的發展線路。中國是通過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沒有出現西方擔心的殖民、戰爭和掠奪。西方卻總想把中國納入“西方圖式”之中,這樣的心理對中國、對西方自己都不利。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提到,一般來説,所有國家都有一個相同的目標,那就是保存自己。不過,每個國家都還有一個特殊的目標。羅馬的目標是擴張,斯巴達的目標是戰爭,中國的目標是安定。
中國發展成就震撼世界、影響西方,但是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都無意改變西方。中國崛起,只是意味着世界要重新思考現在的格局和體系是否合理,也意味着中國已走出了西方“國強必霸”之外的道路,更意味着全球治理的再調整。
世界已經進入新世紀,新世紀有一個公式,就是學會分享。西方要從現在起學會分享。
中新社記者:人們習慣性認為西方中心—東方邊緣、西方進步—東方落後,事實真是如此嗎?您在新書中強調,“西方興起”來自東西方交融和互鑑。如何理解?
周文:現代化從西方開始,這是歷史事實。但是,現代化並不是西方化。過去有一種偏見,談到先進性和現代性,往往不自覺地與西方畫等號;講到傳統文化就直接與東方文化畫等號,而且東方文化又往往成為僵化、停滯和落後的代名詞。今天中國的成功實際上打破了這樣一個簡單化的思維定式,也讓其他發展中國家看到,西方與東方之間不再是永恆和固定的中心和邊緣的關係。
一些國家衰落,一些國家崛起。潮起潮落,是正常現象。任何民族不可能永遠處在一個時間點上,西方在歷史上也不是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中西方的大分流只是近代以來才發生的,西方的發展也是衝破中世紀黑暗才走到今天,才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
東方(公元500—1800年比西方先進)在促進近代西方的崛起上發揮了重大作用。比如公元500年後,先進的東方思想、制度、技術,傳到西方併為其吸收;1492年後的西方海外開拓攫取了東方各種經濟資源,促進西方崛起。可見,沒有東方的貢獻,西方的崛起是不可想象的。
資料圖: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線下展會。于海洋 攝
中新社記者:100年前,羅素在《中國問題》中談到,中國將在全球發揮應有作用,將在人類急需之時帶去一個嶄新的希望。您認為羅素的預言實現了嗎?
周文:中國經濟發展的場景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情景劇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無需贅言。中國也在價值觀、國家治理、現代化道路、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給世界注入“東方力量”。不管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與踐行,還是在抗疫國際合作中的作為,都表明羅素100年前的預言正在實現。
中國的復興不是一件唐突的偶然事件,而是歷史長河中對近代以來落伍的反思與進取。從大歷史觀角度來理解,這是世界歷史的大翻轉,不但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意味着新興國家的話語權增大,讓世界發展顯得更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正如英國政治思想家霍布森所言:“歷史不能被寫成僅僅是屬於某一羣人的歷史。文明是逐漸建立起來的,時而是這一部分人的貢獻,時而是由於另外一部分人的貢獻。”
中國的世界與世界的中國,不是相互衝突、相互排斥的關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係。西方學者早就提出,“中國興起會重新塑造現代的意涵與模式”,中國與西方可以合作共贏,“用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
中新社記者:世界越來越“向東看”,對此,中國人應該抱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周文:今天,“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平視世界,是強調中國人的自信和骨氣,自信不等於自滿。中國發展成就巨大,但是中國發展還沒有做到最強。亨廷頓的評價可謂相當客觀,“西方是而且在未來的若干年裏仍將是最強大的文明。然而,它的權力相對於其他文明正在下降。”
世界越來越“向東看”,但並不等於東方已超越西方,畢竟西方現代化發展已經歷了200多年時間,積累了發展基礎,一些有益先進的東西仍值得中國人借鑑。(完)
受訪者簡介:
周文,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政治經濟學會副會長。其新書《國家何以興衰:歷史與世界視野中的中國道路》今年9月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