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花一萬多買輛自行車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Vista氫商業(ID:Qingshangye666),作者:訓仔,36氪經授權發佈。

“對速度的崇拜、一種輕盈的存在、對存在自由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慶祝。”

Paul Smethurst 曾在其自行車文化史著作《自行車:邁向全球歷史》中這樣描述。

豆友1016952對《山地自行車之旅》的影評

日常擠在地鐵裏的我也崇拜速度、輕盈、渴望自由,簡而言之,本打工人也想擁有一輛自行車,讓我能在擁堵的早高峯車流中低空飛翔、徹底脱離小黃小綠車數量不足的厄運、擁有説走就走的騎行旅行......

不過,如上幻想成真的代價可能是:幾千到幾萬元+長達幾個月的等待。

去年開始騎行的桃兒為了訂到喜歡的“小布”(自行車品牌 BROMPTON 的暱稱),準備了約17000元還等了幾個月。

同事佳音今年想要換一輛自行車通勤,在同事給她推薦了幾個2000元-3000元的款後,她卻被自行車行的老闆告知——沒貨。

所以,這些自行車到底貴在哪?它們跟共享單車相比有啥區別?

01 供不應求的自行車

萬萬沒想到,在自行車大國裏竟然買不到自行車。

桃兒感嘆,最近一年想買自行車的人太多了,小布一直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她去年訂車不容易,而最近身邊朋友想要買到中意的顏色和車型,也要等上2、3個月才行。

而打算換車的佳音諮詢店員瞭解到的缺庫存原因是,現在禧瑪諾的配件很緊缺、且生產自行車的很多廠家因疫情停工了一段時間。

同樣想買自行車的佳音丈夫分析,入門級公路車的利潤不大,所以商家不感興趣,進的貨也就少。

已經騎行15年的知乎用户@“自行車愛好者”認為,在自行車大幅漲價後還是一車難求,是因為受疫情影響,造車原材料供應鏈受阻,車廠空有訂單,但沒有材料造車。原本庫存就不多的自行車即使在漲價後也擋不住大家的“綠色出行熱情”。

據美國自行車經銷商協會主席 Heather Mason 估計,全球自行車的需求量已經超過供應量,2023年自行車庫存才能恢復正常。

《山地自行車之旅》

這兩年自行車自帶光環,竟然成了搶手貨。

它可以是公共交通的替代品——擠地鐵公交時人和人捱得太近,擔心感染病毒。

可以是健身房、運動操場的替代品——健身房都關了,待在家運動又太悶了,不如出去騎騎車?上網課的孩子待家裏太久沒活動,要不抓出去騎車?

還可以是旅遊的替代品——不方便跨省跨市旅遊,只好踩着踏板換個方法探索城市咯。

也有人因油價太貴、厭倦堵車停車等緣由轉向自行車。

佳音在2月時搬家搬去了北京二環的一個老小區。這個老小區停車不太方便,佳音就溜達到後海邊,從一個老大爺手裏收了一輛80年代的永久自行車,開始騎車上下班的生活。

這輛車並不貴,但她感覺比共享單車舒服太多,平常5、6公里的通勤距離騎下來輕輕鬆鬆,週末想載着女兒去周邊逛逛也完全沒問題。

不知不覺間,一家人的出行完全被自行車包了。六月初佳音才因為天氣太熱而久違地打了一次車,坐在車上的她總覺得煩躁和不習慣——“實在是太久沒經歷過堵車了!堵車要堵這麼久的嗎?”

《天竺鼠車車》堵車

自行車的粉絲變多,還在構成上有了點變化——更多女性開始購買自行車和騎行。

女子自行車零售商Velo Vixen 表示其2020營業額是 2019 年的兩倍,而2021年又進一步增長了18%。英國交通部(DfT)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20年間,女性騎行數增加了56%,而男性只增加了12%。

英國女子自行車手Beryl Burton

有人認為是疫情期間街道車輛較少這一點為部分女性開始勇敢嘗試騎自行車提供了契機。

那等路上車多起來了,是不是就有好多人又不敢騎了?

英國的自行車零售商 Rutland Cycling 為了防止“脱粉”並有效“漲粉”,和社區健身應用 Her Spirit 合作推出“從害怕到無所畏懼”計劃。

這一僅面向女性的計劃會在今年夏天進行,致力於讓女騎手“掌握自行車圈內術語”,成為在自行車行侃侃而談、自信按需挑選購買的社牛,不再害怕“自行車社交”。

瞭解和參與自行車活動,也會為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帶來的巨大改變,桃兒就是這樣。加入“小布組織”的她已經記不清參與過多少次騎行活動,過年的時候她還和大家一起橫跨東西城畫了個老虎形狀的騎行圖。

“第一次參加活動的時候我才學會騎車不久,那時候會擔心自己會不會騎得慢拖大家後腿,但參加後就覺得很輕鬆愉快!路線並不難,人也很nice”

現在的她每週都會和騎車的朋友見面,一起來隨叫隨走的騎行。不過被她新安利入圈的朋友,就要為心儀的車等上一段時間才能一起玩了。

圖受訪者@桃兒提供

02 貴的就是好的?

對更貴自行車的需求,有時候真的是騎出來的。

佳音本來覺得從後海大爺那淘來的二手永久自行車已經很優秀了,強過共享單車百倍。但在一次較遠的豐台騎車行後,隱隱作痛的膝蓋讓她覺得自己需要換輛更好的自行車。

桃兒也有類似的感受,她覺得偶爾五公里騎騎共享單車沒什麼,但長時間的話,騎小布實在是輕鬆輕盈太多。她也會嘗試升級自己的自行車,現在的這輛小布被她換過輪胎、車齡、牙盤。她還盤算着想把車把從M把換成S把。

“這樣姿勢更適合戰鬥!”

《山地自行車之旅》

網站 bikinguniverse-everything about biking 認為,為選取合適的自行車,顧客需要在心底綜合這些關乎舒適性和運動性需求的問題:

我需要一次性騎多遠?

我需要騎多快?

我平時在騎行上要花多久?

騎行的地形如何?

我買自行車的預算是多少?

“自行車愛好者”則建議車友們在確定需求後對應需求選擇自行車種類、瞭解該種類內部的分級,再選預算內的車型(他認為種類上首選“山地自行車”)。

圖受訪者@自行車愛好者提供

不過通常最需要糾結的是,“用性能換較低價格,還是增加預算保證性能?”。所以在挑選過程中,買車人的預算和性能預期也會變化。

例如,需要日常長時間騎行、場景多在城市的桃兒剛開始的買車預算是5000元。但她後面越看越覺得還是使用場景多一些好,才拓充預算買了小布。

小布也讓她很滿意,不僅可以摺疊放進後備箱,還不限制她穿什麼衣服搭配——“可以復古可以休閒也可以運動,不用非穿騎行服”。

只可惜現在這輛車還只在北京轉悠,她希望之後能騎車去阿那亞和杭州。

總的來説,昂貴的自行車重量更輕、使用的部件(剎車、變速器、車架、輪組、牙盤等)質量更好。例如,BROMPTON 今年推出的新系列“ T 系列自行車”(價位在5000美元左右)就幾乎採用全鈦製成,這讓摺疊車的重量只有17磅。(約合7.7公斤,中級公路車平均重量在9KG左右)

最便宜的自行車車架通常會選擇不鏽鋼,但是很重。稍貴一些的自行車車架會選擇鋁合金,兼顧重量和強度。(強度足以滿足普通通勤)高級的公路車則會選碳纖維,輕盈又堅固。

“自行車愛好者”表示,越貴的自行車自然品質相對更好,但針對消費者來講,越貴並不一定就好,需依用途而定。也就是説,通常自行車越貴,製造商的利潤也越大。加預算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是件邊際效益遞減的事。

買菜接娃、上下班通勤、大馬路上隨便踩踩......通常2000以下的產品足夠使用。

要是追求刺激酷愛山地林地,熱衷於翻山越嶺......那2000-4000的產品比較適合不玩太多技術、沒有太大膽量挑戰的玩家。

《山地自行車之旅》

百千萬的價格的產品給人帶來的感受大概是這樣:

“幾百塊的自行車(新車)能騎,談不上有什麼騎行體驗。1000左右的自行車(新車)也只是侷限於能騎的範疇。但切記!1000以內的自行車(新車)只能作為通勤使用,不能‘玩兒’,談不上穩定可靠和質量保障。

我在學生時代也騎過幾百塊的自行車,騎着周遊城市、欣賞鄉鎮風景、上下課通勤……但不得不説,質量確實不盡人意”

“像千元級山地車,整車的價格還不夠買一萬元山地車的車把。一萬元自行車無論是在車輛配置、整車性能、單個零件的配置來講,完完全全碾壓千元車。”(正所謂“1千的自行車和1萬自行車之間的差距,遠大於1萬自行車和3萬自行車的差距。”)

根據“自行車愛好者”的統計,平時想入坑的人向他詢問的車型大致佔比為:2000~5000價位公路車(35%);2000左右山地車(35%);1000~2000價位山地車(15%);2000~3000價位山地車(20%);1000以內山地車(20%);10000元內電助力自行車(5%);其它(5%)。

在所需性能外,為自行車消費的“玩家心態”也很常見。佳音丈夫訂的自行車還沒到,就琢磨着要換輪胎了。而桃兒身邊也有在車後面裝車寵的朋友。

“一起騎車的朋友太熟啦!這樣的風格化改裝後,看一眼你就知道那輛車是誰的。”

03 試不試呢?

那花幾千甚至上萬去入門自行車運動,值得一試嗎?

被居家悶壞了又想鍛鍊身體的,自行車的確是個實惠的選擇。如今健身房最熱門的課程,自行車課應該算一個。

自行車運動可以是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的混合體,在室內自行車課上,鍛鍊者還可以在熱烈的音樂氛圍中消滅無聊。

户外自行車運動的好處對大城市裏的久坐不動、地下通勤打工人尤其明顯。

2017年發表於 BMJ open 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騎自行車通勤的人的壓力風險明顯低於以其他方式通勤的人。

而NASM 認證的私人教練 Natalie Qayed 認為,在自行車座上以正確的姿勢維持平衡,可以幫助運動者糾正工作時因長時間久坐造成的不良坐姿。

《不想去公司》

但選購自行車和騎自行車因人而異,有桃兒、佳音這樣願意讓自行車為自己帶來全新生活方式的人,也有買了自行車通勤後發現出汗量和殘餘體力不便工作,想要賣掉自行車的人。

對於自行車運動,紐約市的認證私人教練 Nikki Pebbles 曾在《SELF》上建議:

可以先嚐試騎自行車3次。通常在嘗試3次之後,一些痠痛感會消退。如果3次嘗試後,運動者還覺得自己不喜歡自行車,就可以試試別的運動了。

當然,如果你是剛迷上自行車的“上頭粉絲”,或許需要聽一聽“自行車愛好者”的心聲:距離方面一定要循序漸進;一定要買護具。

“當我也是新手的時候,第一次騎行(無防護無經驗)騎了34KM......”

感受如下圖。

圖受訪者@自行車愛好者提供

這種痛痛痛痛痛和不安全其實完全可以用經驗和準備來避免。首先第一次騎就騎這麼遠,就不科學。

手腕疼可以通過騎行手套和後續騎行經驗加持來緩解,現在他騎200KM手腕也不會不適。

胯疼屁股疼則意味着需要調整座椅舒適度+穿騎行褲(50KM以上建議都穿騎行褲)。

如果騎行次數上來了還有腿痠的問題,那就説明蹬腿狀態不合適,該調整座椅高度啦。

戴頭盔和防護眼鏡是必要的,不僅可以防止眼睛疼,還可以讓別人清楚地看到你,並在發生碰撞時起保護作用。

總之,手套、護目鏡、頭盔、護膝、護肘這些通常算必備護具。束褲帶、水壺、揹包(裝手機,裝補充體能的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速食、糖等)防曬霜,小刀,繩子,火機,衞生紙等等就看個人喜好了。

“自行車愛好者”如此強調循序漸進,是因為總有新手興沖沖來諮詢他“新手,我想挑戰200KM!”

而他的回覆是:

“非常非常非常不合適!對於沒有太多騎行經驗的人來講,一個人單程騎行200KM完全是自我軀體折磨+精神摧殘!就算做了防護也極度不舒服。”

所以,就不要在新手時期挑戰這種12小時以上的高強度折磨了。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