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開始,作為全省第一批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試點,上虞用4年時間實現了化工產業從“一園式”集聚的1.0版改造,到以“數字化、智慧化”為重點的2.0版改造的躍遷。
如何實現化工從“鄰避產業”到“綠色安全產業”的蝶變?騰退的國土空間又如何引來金鳳凰、金絲鳥?
騰籠之後,其實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在浙江中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廠區內,有兩間“自家人”無法入內的白色小屋。這就是雨污水排放監控室。
“門鑰匙在環保局那裏。能不能排放、排放多少量,都是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台説了算……”公司總經理張海梁説。
記者從雨污水排放監控室的小窗向內瞧,裏面只有兩樣東西:一個閘門和連着閘門的水質自動檢測儀。看到我們疑惑的樣子,張海梁介紹,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化學品,難免留在廠區地面。如果雨水落地後直接外排,會把化學品也帶到公共管網中,造成污染。“只要下雨,前15分鐘的雨量我們都收集到公司雨水池做無害化處理。15分鐘後,相對乾淨的雨水要通過雨水渠往外排,就通過手機上的專門應用程序向環保部門申請。小屋裏的檢測儀就是自動檢測雨水COD、氨氮、總磷等數據的。只要上傳到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台的數據合格,環保部門就會遠程開啓閘門排水,排的量也是設定好的。我們企業沒法干預,更沒有造假的可能。”他説。污水的排放也同理,完全是智能化的。
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集聚了當地所有的化工企業。在走訪時,和中賢公司一樣,“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台”成了高頻詞。它與解決“安全”“環保”這兩大化工產業頑疾緊密聯繫在一起。
在經開區的安全環保智慧中心,記者終於一睹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台的真容,這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對化工園區的刻板印象。
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台
藍色的屏幕上滾動着實景監控畫面,左右兩側還有幾個小窗口可以隨時查看安全環保方面的數據。這裏實行“一站式”全天候運作,被稱為“園區大腦”。覆蓋經開區全部化工企業、主要路網河道的近21萬個前端即時感知數據被接入平台,實現全域可視監管、即時預警,大大提高了監管效率。監管部門可以隨時查看危化品車輛的實時定位信息、化工企業內部車間情況,甚至車間內員工是否在崗都轉化為監管數據。
就在記者聽介紹時,大屏上發出警示信息。調出畫面一看,原來是某企業操控室內員工沒有戴安全帽,這是違反安全規程的。監管平台採用圖像識別技術對監控畫面進行分析後自動示警,平台工作人員迅速查找到這家企業預留的電話號碼聯繫對方。平台技術負責人韓震説:“打電話找不到人,我們會通過系統短信或平台實時融合通訊系統呼叫企業負責人,直到問題解決。”
針對化工異味監測難、監管難、評價難等問題,上虞還在全國首創空氣異味評價體系,配置走航監測車,收集VOCs特徵污染物有效數據100餘萬個,實時監測經開區臭氣、VOCs排放水平和時空分佈狀況,精準界定異味污染責任主體,實現精準溯源、精準治理。
經開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智慧監管平台上線後,安全環保的巡查時間從32天鋭減至5分鐘,監管力量從50人減少到10人。與此同時,2020年,經開區完成“污水零直排區”創建任務,安全生產事故比上年下降20%。空氣質量連續3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20年PM2.5濃度為26mg/m3,比上年改善21.2%,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5.1%……數據背後,是整體智治後化工產業的質變。
通過智能化手段解決“安全”“環保”兩大難題,並不意味着化工產業改造提升的任務就此完成。一個傳統行業脱胎換骨,還得依靠創新驅動提升整個產業鏈。
過去,上虞化工產業集中在染料等細分市場,產業單一、過於集中,在完整的產業鏈上反而缺乏決定性話語權。近年來,上虞搶抓“鏈長制”試點改革機遇,加快啓動新材料、現代醫藥兩大產業鏈試點,培育八大產業集羣,為化工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全球競爭中,化工行業在新材料替代、重污染產品清潔生產工藝研發等領域的“卡脖子”關鍵技術如何突破?這是行業龍頭企業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難題。
“我們的分散染料清潔工藝廢水排放量較同行業減少95%,危險固廢排放量較同行業減少96%,COD排放量較同行業減少97%。”龍盛研究院院長何旭斌博士告訴記者,在行業內提早佈局、提前研發,龍盛集團32項發明專利支撐起的是高質量發展的高分報表。龍盛集團2020年人均創利潤80萬元,人均納税30萬元。
從大型反應釜到反應微通道,企業在工藝革新上也“花樣”翻新。“原來老車間裏需要9個間歇釜,現在只需要幾升容量的反應裝置,就可以達到同樣產能的連續微反應和連續分離純化。”浙江巍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強彪博士説,現在反應裝置裏只有兩瓶礦泉水的量,但產能總量非但不減,反而增加了。據瞭解,微通道反應工藝由於反應裝置變小,起到了緩釋作用,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危害程度和發生概率。目前,18家企業完成微反應、管式反應工藝智能化改造。今年,還有更多企業將完成工藝改造。
企業爭氣,政府也沒閒着。
上虞從完善產業發展生態入手,為企業做好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高端配套。經開區協同創新中心一期已投入使用,招引入駐創新項目及企業19家。中科院、天津大學等來園區設立科研機構。隨着配套水平改善,園區平台能級不斷提升。去年,新材料、現代醫藥等主導產業項目新落户23個,其中10億元以上的項目12個。目前,上虞經開區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13位。今年有望躋身十強。今年前兩個月,上虞全區醫藥化工產業營收83.5億元,利税總額13.4億元。上虞區委書記徐軍説,下一步,將以打造“世界級綠色智造先進區”為己任,推進化工產業的數字化、現代化。今年,上虞將以全省數字化改革為契機,基本完成化工產業2.0版對標改造,60%以上的企業完成智能化改造。
化工企業入園了,原來的化工重鎮道墟街道顯得有些“寂寞”。曾經擁有龍盛、閏土兩家龍頭級化工企業、百億元以上化工業產值的道墟,在2017年後出現了1200多畝因整治而騰退出來的閒置用地。
“籠子”突然空出來了,怎麼辦?這個傳説中的越王勾踐卧薪嚐膽之地,正經歷着一場現代版“卧薪嚐膽”:騰籠之後的新支柱產業培育需要強大的耐心和定力。
在浙江土工儀器製造有限公司擁擠的廠房裏,遍地堆着等待出口的儀器設備。這家企業生產的土工儀器在專業領域內的技術水平向歐洲看齊,但是價格卻只有國外產品的10%左右。現在,國內國外的需求很旺盛,只是因為國際海運的集裝箱緊張,讓很多產品堆在廠裏出不去。公司董事長陳志明説:“原來我們是‘二線’產業,化工廠騰退了,是個發展的大好機會。按照現在的價格差和市場需求,即使我們提價,空間也很大。”陳志明希望政府能給他解決新廠房的土地問題,讓企業能夠擴大產能。
在另一家工程類材料檢測儀器企業——辰鑫機械,記者看到了型號齊全的“萬能試驗機”,可以實時檢測建築材料拉伸、彎曲、壓縮、剪切、環剛度等數據,用於特大型工程,行業門檻較高。車間裏還擺放着多台渦輪沉降離心機,一分鐘轉速高達4000轉,用於精細化工領域,訂單已經排到8月份。
道墟的機械儀器產業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現在全街道有儀器儀表製造企業170餘家,在外經銷企業500餘家,年產值20多億元,其中工程類材料檢測儀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三分之一。以前,因為化工產業體量大、税收高,機械儀器產業的發展並沒有被放到首位。“化工企業剛搬走時,由於新產業一下子還接不上來,我們這裏的工業受到很大影響。”王凱2016年到道墟街道辦事處擔任副主任,經歷了化工產業搬遷整治的整個過程,又苦苦尋覓騰籠換鳥、產業轉型的有效途徑,“不過,很快我們就發現,道墟的機械儀器產業在細分市場中有一定的地位,產業基礎較好,好好培育,將來也能成為另一個支柱產業。”
為填補化工產業騰退留下的空白,道墟街道在2020年末舉行了儀器儀表產業發展峯會,邀請了300多位全國行業及上下游產業鏈的龍頭企業、骨幹企業負責人和技術專家到會,共同探討機械儀器產業在當地的發展問題。前不久,《上虞試驗儀器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按照規劃,道墟要圍繞這一主導產業,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儀器智造小城鎮。上虞區和道墟街道還出台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引導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實現產業鏈重整。
目前,化工產業騰退過程中產生的閒置土地已有300畝左右重新利用,三禾風機、捷輝電器等一批符合環保要求、技術領先的企業入駐。雖然新支柱產業的培育還要假以時日,但是2020年道墟街道的工業總產值已回升至近62億元,特別是規下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近8%,顯示出中小企業的活力正在增強。今年前2個月,道墟街道規上工業總產值6.74億元,同比增長29.9%。
在道墟街道騰退的土地中,龍盛和閏土兩家龍頭企業佔了一半以上。現在,這兩家企業還在千方百計摸索着老廠區轉型的新路徑。龍盛集團想把多元產業中的薄板工廠遷到老廠,主要是給汽車製造配套;閏土股份正在與蕭山一上市企業談合作,打算在老廠區建設一個高新企業的孵化園……
有製造業傳統的上虞,更需要串珠成鍊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最新消息是,上虞區正在考慮整合優化道墟等鎮街的國土空間,申報新的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經濟開發區。沿曹娥江再造一個千億產業平台,未來可期。
道墟街道又將迎來新的希望,機械儀器、先進製造業,可謂是道墟未來新的產業平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