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資深外交人士:拜登能在中國問題上通過考驗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月21日刊載題為《拜登能在中國問題上通過考驗》的文章,作者系歐盟前外交政策和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北約前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和西班牙前駐華大使歐亨尼奧·佈雷戈拉特。文章稱,美國和中國必須嘗試相互理解,拜登及其團隊希望找到的和平共處框架將要求在原則與現實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全文摘編如下:
在評估美國總統喬·拜登的國際政治遺產時,有一個變數將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政府與中國的關係。中美競爭已經成為全球地緣戰略主要問題,但尚無定論。儘管存在明顯的競爭,但美國和中國必須嘗試相互理解,拜登在採取行動時肯定會比他的前任更有技巧,更有責任感,胸襟更寬廣。這也是好事,因為21世紀的全球和平與繁榮將取決於世界上最重要雙邊關係的質量。
避免鷹派鼓吹的公開對抗
在應對重大全球挑戰方面,美中合作不可或缺,這些挑戰包括核災難的潛在風險、氣候變化、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流行病等。與此同時,在貿易、技術、太空、體育和其他許多領域,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到人們歡迎的。
要使如此複雜的關係運轉良好,兩個大國必須就一套共同的規則達成一致,而不是試圖單方面強加自己的規則。確立能夠重振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衞生組織的多邊渠道尤其緊迫。另一個重點任務是建立網絡空間準則,避免類似最近在美國發現的太陽風公司網絡襲擊那樣的大規模電子海盜行動發生。
建立在合作與競爭基礎上的關係必須拒絕特朗普及其鷹派人士所尋求的公開對抗。特朗普政府將中國誇張地描述為關乎美國存亡的“威脅”,發起了一場關税和技術戰爭,於是中國政府不可避免地以牙還牙。
在2019年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100位美國知名外交政策和安全專家擔心,把中國當作敵人對待會破壞戰略互信,併為中國真正成為美國敵人掃清障礙。正如傑克·沙利文(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庫爾特·坎貝爾(拜登提名的印度洋-太平洋事務協調員)所警告的,這種惡性循環很可能以災難告終。
這一危險讓人回憶起美國前總統約翰·F·肯尼迪在1963年遇害5個月前發表的一次最令人難忘的演講。目睹此前一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如何把世界帶到一個關乎存亡的深淵邊緣後,肯尼迪深信,與蘇聯和平競爭絕對勢在必行。他援引人類團結的基本理念,稱和平是“理性的人所必需的理性目標”。
正如肯尼迪所深知,如果領導人走上對抗的道路,“相互保證毀滅”並不是和平的絕對保證。儘管今天的形勢與冷戰時期截然不同,但美國和中國應該注意這一點,並在新的深淵出現之前找到權宜之計。
不能強行推銷美國價值觀
在這方面,至關重要的是,美國要以冷靜、一貫和明智的方式促進西方民主和人權——拜登堅持這一點是明智的。捍衞自由民主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旨在防止嚴重侵犯人權的工作也是如此。但這不同於試圖通過“政權更迭”來強制推行價值觀或執行行為準則。
此外,美國不能像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那樣不擇手段或選擇性地運用這些價值觀來展示自己對它們的承諾。
美國前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在其2011年關於中國的著作中詳細敍述了半個世紀前他如何幫助促成中美恢復邦交。基辛格回憶説,1972年,在美國總統有史以來首次訪問中國時,理查德·尼克松對中國總理周恩來説:“我們知道你深信自己的原則,而我們也深信自己的原則。我們不要求你們妥協自己的原則,正如你們也不應要求我們妥協自己的原則一樣。”
基辛格補充道:“如果把採用美國的治國原則作為兩國關係在其他所有領域取得進展的核心條件,那麼僵局將不可避免。”這一結論在今天仍然同樣有效。
不能強迫其他國家選邊站
同樣,拜登也意識到,強迫其他國家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會適得其反,就像特朗普偶爾試圖做的那樣。如今,大多數國家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安全方面都依賴於這兩個超級大國,因此它們更願意避免爭端,探索如何兼容。
儘管中國的亞太鄰國希望美國維持其在該地區的存在,但它們和中國最近簽署了極其重要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就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而言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而且是歷史上首個簽約國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在內的自由貿易協定。2020年底,歐盟委員會通過與中國達成全面投資協議也行使了其“戰略自主”。
美中關係“大到不能倒”。因為美中關係持續惡化會給兩國和全世界帶來無法承受的風險,所以兩國應該抓住機會,把關係建立在新的基礎上。拜登及其團隊希望找到的和平共處框架將要求在原則與現實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誠然,把競爭與合作結合起來並不總是容易的,但美國新政府完全有能力通過這一關鍵的、定義時代的考驗。
來源:參考消息網